2007年03月16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细说区适子(上)
近日,《三字经》作者考证问题已成为国内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而顺德作为《三字经》的故乡,人们更将焦点倾注在区适子身上,但是,由于区适子当时只是乡间教书先生,并非达官贵人,更非公侯将相,再加上历代兵燹火毁,人为天灾,所存不多的资料更剩下只言片字。笔者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和深入研究,对区适子进行原始素材和相关文献梳理还原,尽力为读者回复出一位淡薄自甘,博学多闻,忧时伤世,深谋远虑但又不乏幽默机趣的学者形象,以便大家日后对《三字经》有一个更直观和客观的认识。
诗书门弟的熏陶与父辈道德的陶冶
南宋时代,区氏一族人就走出6名进士。诗书的熏陶和道德的培养造就了一代奇才,也在有意无意中为中国后世读书人甚至是目不识丁的农夫村妇承接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孕育出一位最佳的传播者。
区姓是顺德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顺德县志》的人物传记里面,第一位就是生活于唐代陈村一带的区册。当年韩愈被贬阳山,就是这位风姿超迈,饱读诗书的区册闻讯后驾舟从陈村远赴偏僻荒芜的阳山拜访举目无亲的韩愈,跟他一起谈诗论文,钓鱼望月,“陶然而乐,若能遗外名利,而不厌乎贫贱者也”。
后来临近春节,区册要侍奉双亲,两人只好依依惜别,临别前韩愈写下著名的《送区册序》。后来区册又跟随韩愈来到中原,并定居南京。几代后,因战乱兵荒,区氏后人又辗转韶关等地回到广州,并内迁到现在陈村登洲一带。
区氏代出文人,南宋时代,顺德只有26位进士,而区氏家族就出来6位,第一位是区杰,另一位是区志平。这些人物《顺德县志》都有记载,而这位区志平就是区适子的二世祖,他的哥哥、区适子的先祖,就是一直生活在登洲的区志刚,他曾授浙江绍兴授振乡博士,后来,区适子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进士及第。其父亲叫区玙,曾任官德庆,史称“廉介有节”。可见这是当时少有的书香世家。
卓尔不凡的少年和博学多闻的先生
区适子虽生活在宁静的顺德,但北方那马嘶鼓鸣、血溅征袍的惨烈仍从南来的鸿雁和不息的书信中断续传来,也无形催促着他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作深刻思考。
虽然当时烽烟四起,不过,这并不影响区适子的茁壮成长,也不影响父母对他的深沉厚望。据记载,区适子自小便“爽俊”,也就是聪明颖悟,“善诗歌,工文词,博通经史,有‘神童’之誉”。无疑,少年时代家庭的熏陶与后天自身的勤奋造就了他的卓尔不群。
长大后,他“厚重寡言笑”,淡薄清雅,致力学问,这很明显受到他父亲区玙的影响,因区玙退休回家后,谨朴谦恭,忠信敬孝,睦邻和宗,朋友们深佩其德,就送了块匾挂在他家门前,上书“遗清言”三字。但聪颖过人的区适子显然超越了父辈,他以“博学洽闻”称著四方,拜其门下求师问道的学生络绎不绝。
当时区适子生活和教书的地方原称“鮀洲”。“鮀鱼”就是现在的“鲇鱼”。后来区适子自号“登洲先生”,人们也就逐渐将这个地方称为“登洲”,想不到这一叫就叫了差不多八百年。
区适子善诗能文,曾著有《登州诗集》、《登州文集》、《绮业集》等,但经过几百年的战乱人亡,水淹火烧,这些珍贵的诗文都已湮灭无踪,但《三字经》却经千百人口耳相传保存至今,在当世也仍能发扬光大,这倒也正好符合区适子当初的意愿:“人遗子,千万金,我遗子,惟一经”。
超越前人独创《三字经》
元朝入主中原后,区适子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抱着不仕元朝的宗旨隐居乡间,但他的名气实在太大,诱惑不时涌来,但区适子不为所动,笃守本原,令友朋感佩。
我们不妨找一个可供参照的人物就可知当年历史背景。著名的杨家将杨六郎就与区适子同一年代出生,他在区适子二十岁的时候就随父从军,抵御蒙军,因善射能战,有“飞将军”美誉。可见,虽当时登洲偏安南方,但战争的阴影与外族的侵扰也一直笼罩在区适子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内心,而此时,他在设馆授徒之余也开始撰写闻名后世的《三字经》。
人们大多认为《三字经》这种模式是区适子的首创,但其实在南宋,三字一句的启蒙读物已颇流行,南宋大学者朱熹的弟子陈淳就曾写过一本很著名的启蒙书《启蒙初诵》,其中不少句子已很成熟,如:“天地性,人为贵”、“性相近,道不远”、“长幼序,朋友信”等,这都跟后来的《三字经》有似曾相似之感,但区适子的伟大之处就是突破了这类书籍内容单一,只重伦理,字数寡少的弊端,在当时手头资料匮乏,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尽可能融古今知识、人伦道德、历史演变、人物典故、勉励话语于一体,更将常用字反复出现,达到识字通文,稍涉古今,规范道德的目的,且令人每每在诵读中都产生一种楷模前贤,超越古人的恒久冲动与不灭激情。
区适子45岁的时候目睹并经历了大宋王朝自颓萎到覆灭的整个过程,而且宋帝投海更就在烟水可睹的新会崖门,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区适子内心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因而在《三字经》中他只写到“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十七史,全在兹”就戛然而止,对元朝情况一字不提,只是对遥远的尧舜盛世和起义师除隋乱的唐高祖深表敬意与神往,也可见出他对中原传统文化的深沉坚守与积极传播的热切。
隐居乡间不仕元朝
区适子出生于1234年,这一年刚好蒙古和南宋军队联合消灭金国,但兵马稍顿后蒙古的马鞭却直指大宋王朝。同年,蒙军攻蜀,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也在这一年,南宋军队北伐蒙古,却全军覆没。区适子出生的这一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舞台正徐徐拉开惊心动魄的重重帷幕。
当时一些看到别人在新朝里弹冠相振衣,“暮登天子堂”而心思萌动的学生朋友就旁敲侧击地问区适子,您学问那么大,怎么不去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区适子顿了顿,讲了一句很委婉但至今仍令人感佩的话:吾南人操南音,安能与达鲁花赤相俯仰耶?就是说,我们是南方人,只会讲南方话,跟蒙古人难以沟通,况且我们怎能可以跟那些达官贵人相交往周旋呢?此处用“俯仰”两字,意味深长,虽然古时有“交往”之意,但更有“低头俯身,昂头仰视”的内在含义,也就是寄食附生,唯唯诺诺,早叩富儿门,暮随车马尘,对于那些挥刀扬蹄,奔突中原,杀人如麻的蒙古人区适子内心自然充满痛恨与不屑。
此处的“达鲁花赤”需作详细解释。在蒙古语中,这个词是“掌印人”的意思,后来延伸为地方首长。因元代军队攻城略地速度太快,宋军大多如秋风扫落叶,不堪一击,很多占领的地方都无法派出大量官员管理,因而他们每到一地就委派一位“达鲁花赤”去坐镇,这位“达鲁花赤”相当于特派员,实权全在此人手中。由于当时实在太缺人手,于是元朝最初规定,汉人和其他人如果改为蒙古姓氏,也能担任“达鲁花赤”,但很快又改为完全由蒙古人担任,只有南方偏僻艰苦的地方才允许部分汉人出任。当时基本上各种官职都由蒙古人担任,即使汉人出任,也只能充当副职,而且受到各种限制,因而区适子目睹各种纷纷出台的不平等政策,自然从未产生过出山入朝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