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30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明清古宅 庭院深深
在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共统计出隐藏民间的古老民居151座,其中有多为人熟知的碧江明清古建筑群、均安沙头冰玉堂、伦教鸣石花园等充满岭南风格或南洋气息的古老建筑,更有不少平时琵琶掩面,芳容难窥的精美建筑和古民居群首次亮相,让人们感叹先辈们精巧的构思与用料的考究之余,更在灰雕木刻、荷池花窗中进一步认识这片曾以祠堂名满岭南的水乡那深沉丰厚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让人们在一厅一房、一柱一廊的触摸、仰视中透过那青砖灰瓦、麻石蚝壳、镬耳顶、龙船脊去感悟昔日的辉煌。
在杏坛发现独特的双趟栊门古民居
趟栊门在昔日顺德民宅十分常见,不过位于杏坛逢简谷埠街3号的旧民宅却有一道杏坛唯一双挡栊门,这门框用红石砌筑,颇为独特。同是在这条街,有一间用红石砌成的古屋。它长宽各15米,红石基2米,屋内所有门窗都以红石砌筑,尤其大厅门口用红石砌筑有5米高,甚至是落水渠都用红石凿成。而天街则有三级金阶,上大厅正门。门口如今还蓬勃地生长着当年光绪帝御赐一棵金桂树,看来这位喜欢用红石做房的主人绝非等闲之辈。
年久失修,渐失原貌的伦教鸣石花园与霞石华生园
鸣石花园是伦教羊额村旅外侨胞何鸣石先生的家园。花园占地面积1279.6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现存大屋五座,花园一个。整个花园用砖、木、水泥构成,具中西结合风格。花园内现仍存八角亭、喷水池、金鱼池、古井等,另外,当年主人栽种的夜合树和玉堂春仍枝黝叶碧。不过,因何鸣石族人长期旅居外国,庭院疏于管理,如今瓦破墙塌,草长蜢飞。
伦教的霞石华生园建于1912年,由当时港澳乡亲何华生建造,后经多次扩建到如今规模,花园现存面积3543平方米,具典型欧洲风格,是顺德民间住宅中东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典范。何华生是香港著名工商业家,他经营鹦鹉成药致富,药行分号遍及两广及南洋各埠,如今,他的商号瑞昌行已成为名满港澳的老字号。另外,他毕生致力公益事业,曾于1925年~1926年以及在1932年~1933年担任香港保良局总理。如今人去屋空,知道当年何华生商业成就和为善积德的人更是越来越少。
自梳女的心灵故居:均安沙头冰玉堂
均安沙头的冰玉堂坐北向南,整座为砖瓦木楼阁结构,前后二进,中有天井,多间房屋相连而成,为近代建造的两层建筑,门口“冰玉堂”三个大黑字,散发出一种静穆与深沉气息。正门后为花园式布局,园内花木扶疏。第一进正门上有多山水花鸟壁画,门楣上雕“鹤岭静安舍”阳文花岗岩。第二进为中、左右三间结构,中间正门瓦底仍保存原简洁木质图案窗框。门口采用三个欧式拱门,厅内中央装有砖砌和墙画组成的“佛光普照”神楼,供奉“观世音”,二进右偏厅供奉着“关圣帝君”,左偏厅则摆放着“姑太”牌位,不过,名字上贴着红纸者表示尚在人世。冰玉堂因自梳女曲折辛酸的人生历程与丰厚多样的文化内涵而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最新发现的近代民居群:沙滘西村低地与南村牧伯里

沙滘西村低地一带大部分为民国初期至中期的民居建筑群,其中位于低地大街、中街上的两间祠堂和石脚屋,石脚屋原共有9间,现存7间,为民国期间旅居马来西亚华侨的陈泰回乡所建。这位陈泰就是当年主建顺德最大的祠堂——沙滘陈家祠堂的那位华侨首领。
这7间石脚大屋结构外貌大致相同。长13米,宽9米,占地约110平方米。这些古老大屋多为石砖瓦木结构。粗红砂岩为屋脚,后墙以粗红砂岩砌至瓦顶。粗红砂岩石呈方形,四角均雕图案花纹,十分精美。这些古屋都是镬饵山墙,屋脊为龙船状灰塑正脊,外墙多雕岭南花草鸟禽,充满水乡气息。
南村牧伯里是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群,占地约2万多平方米,由17条平坦且大小相同的小巷均匀分隔。分前街和后街,房屋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较古老的中式镬耳屋,也有民国初期的华侨按西方风格建筑的房屋,成为顺德早期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这些房屋均以青砖为外墙,部分墙脚由粗红砂岩石砌筑。门额及窗楣均雕以精美灰塑或砖雕。部分房屋为镬耳山墙,并以龙船状灰塑为正脊,部分则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成为两层楼房式房屋。这些老屋多有木雕、砖雕、彩玻屏风及古罗马柱,到处洋溢着灵动的水乡气息和迷人的异国风情。这些古老大屋门口都设三道门,第一道为脚门,第二道多以粗大柚木条构成的趟栊,第三道为坚硬木门,个别房屋还安设铁栅门,层层设关,步步为营,真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入豪宅深入海。如今,这些昔日豪宅还奇迹般地保存着当年完整的家具。
这个最近发现且超过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约有30间具有典型的水乡古建风格。它们以整齐划一的建筑风貌折射出当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主持者的深沉构思。特别引人沉思的是,在牧伯里前竖有一块石碑公约,上刻禁开烟馆赌馆,禁止抵押房屋给典当行或卖给外姓人等内容。严格的族规成为后人萧规曹随,恪守祖训的金科玉律,也保证了故宅延续百年仍风姿依旧。传统文化的力量虽摸不着,却看得见。
另外,“颖川旧址”位于沙滘东村大澳坊,现留存门楼两座,分立在“西墅陈公祠”两侧。
相传,“颖川旧址”是沙滘陈氏族人最早聚居沙滘的落脚地。陈氏族人经河南颖水河南下,因此,陈氏太祖仙溪公南迁落籍时,为表与祖先血脉相连在门前开挖小河一条,以作连接河南颖水的支流。后人便称此地为“颖川旧址”,并建门楼作记。这两座门楼均有石刻,右为“颖川旧址”,左为“颖水支源”,石刻四周均嵌精美砖雕。左侧街巷现仍使用,右侧街巷已不复存在。当年的小河已夷为平地,两门楼相夹的“西墅陈公祠”瓦盖已被拆毁,改成水泥屋顶。如今,门楼附近有两条“V”形街巷,连成一片旧民居群。巷道用白石条砌成,房屋为两房一厅式,砖瓦木结构,室内多用柚木、仙酸枝等木料作门扉屏风,大门多有壁画砖雕,连绵镬耳大屋,厚重端严,当年雍容华丽,于此也见一斑。
龙江发现近20间明清豪宅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龙江居委公石龙里的古豪宅群引起人们高度关注。这里现存明清古宅近20间,形成一个典型的珠三角水乡民间古宅群,为人们研究珠三角文化历史和建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
这些古宅都是石墙脚、青砖墙、碌简瓦、镬耳屋、龙船脊、猫儿窗。古宅为一厅四房,进横屋,过天井,人厨房,上石台阶,人大厅,大厅两边为睡房,大厅板壁后上阁楼,大屋坐北向南,冬暖夏凉。横屋门口有趟栊。古宅群中有的单门独户,有的几闻连成一条巷,也有闸门与外界分隔。如今大多古宅人去屋空,空余后人徘徊之中怀乡当年画栋雕梁,花窗映日,花繁木秀,窗朗棂透,月色清丽,水冷风凉的景色。
另外,龙首村龙母坊龙首大街旁有一座独特的古民居。相传清乾隆年间,县令周天柱主持修建龙江七层文塔,龙首村一民间建筑师因未能承接到这项工程,只好返乡建起这座民宅。此故宅青砖墙、碌筒瓦、镬耳屋、龙船脊,屋檐下灰批。其中龙船脊翘起三两端,且都灰塑成鳖鱼尾状,非常生动。另外,龙船脊的船身雕有灰塑浪花,十分传神,看来这位工匠也是身怀绝技,可惜大才难用,不过留下这座故宅,也算是对自己毕生苦研建造技法的一个交代吧。
顺德不仅以建造大量的祠堂而名闻珠三角,这些散落乡间的古老住宅也充分折射出顺德人别具匠心的构想,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民丰物盛的社会状态。另外,广州韵致和流动着北方四合院气息的古老大屋也源出顺德人,这也让人对顺德人在岭南建筑史上的贡献有一个更全面而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