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发现顺德·我们身边的文物.1

发现顺德·我们身边的文物.1

加入时间:2011-02-18 11:42    访问量:1293    信息来源:

2005年9月25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顺德古桥知多少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统计出顺德现有古桥98座。其中杏坛30座、北滘29座,龙江12座、勒流9座,容桂7座、乐从5座。这些沉默的古桥,伴随着顺德走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大多巳融入顺德人晨耕夜作的生活中,更珍藏在顺德人回眸当年美好时光的深深回忆之中。
    据史书记载,顺德在明代中后期共有石、木桥177座,清代中期有221座,到清末民国时代,不断建造和保留下来的古桥达438座。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如今散落顺德各地的古桥已成为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透过这些古桥,人们不仅能直观地欣赏到岭南水乡那多姿优美的桥梁建筑,更能寻觅出当年辉煌鼎盛的踪影,同时,也能通过残存桥身的文字和老人们断续的回忆,接驳回复出当年建桥的原由以及昔日民间的风俗、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组织和乡村结构。
 
古往今来第一人:吴妙静和她的贞女桥
 
    坐落在龙江世埠长路村西是顺德文献记载中最古老的石桥。
   南宋龙江人吴妙静婚配给新会人李氏,结婚当天,李氏渡江娶亲,不幸溺毙,柔肠寸断的吴妙静将嫁资在丈夫去世处建造一座五眼石桥,这桥从1211年动工一直建到1215年,历时四年。据记载,石桥每块石长2丈2尺,桥身全长11丈,宽1丈。人们也称之为老女桥。后来人们在桥东、西两头建造男、女两庙,暗含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之意。明代增城人、大学者湛若水为桥题写对联:精忠义行无能并,古往今来第一人。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督学张希举为桥题写“贞女遗芳”牌匾。如今河淤桥残,仅存一孔,但静静的贞女桥却如少女柔韧的玉臂轻轻伸展,护送着每个行人安然往来,近千年的风雨,送走一代代将它凄怨故事口耳相传的乡人,却送不走那静卧江畔,幻化成极富人情味的那道淡淡彩虹。
 
瓮石建桥,利众便民:李仕修和他的五座古桥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李仕修从南雄迁到逢简,看到这里河涌交错,出门不便,于是他“瓮石桥吴,以利行人,从此市集辐辏,贸迂得所,后生五子,以应其数”。虽然,如今的明远桥、巨济桥仍存,但多为明清重建。只有明远桥桥脚垫石残存宋代痕迹。明远桥没有石阶,利于古代车马畅通无碍,当年的一块拴马石仍保留在桥边,可见当时贸易繁忙。明远桥是顺德有文献记录以来最早的一座梁式三孔石拱桥,也是顺德现存最长的石拱桥。如今,明远桥已经成为杏坛水乡的重要标志之一。李仕修建造的另一座古桥巨济桥,也是一座典型的梁式三孔石拱桥,每边通道各有十二级石阶,全身用花岗石砌成,根据桥身记录,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此外,李仕修建造的另外三座古桥有青云桥、青江桥和烟桥。
 
充满传说的乐从扶风桥
 
   扶风桥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相传当时一位担任布政司的罗姓官员有一女嫁给良村涌源坊一青年为妻。她去夫家时必经一条横跨马家河涌的小桥,但这桥仅靠三块木板搭建。有一次,她独往夫家,一村民故意收起两块木板使之成为独木桥。那时女子多缠足,再加上这位干金小姐出门没经验,看着长长窄窄的独木长桥无计可施,只好怏快独归,向父母哭诉。为安慰女儿,布政司父亲遂修建石拱桥一座以供女儿往来方便,后命名为“扶风桥”,如今古桥和传说仍存。
 
表彰忠义的杏坛光辉跃龙桥
 
   跃龙桥源于一段悲剧。上地人何琼武于清乾隆16年(1751)考取武进士,官拜侍卫直隶营都司。后来他受奸臣陷害,命他率领不懂水性的士兵到台湾清剿倭寇,征剿中不幸逆遇风浪,士兵大多不谙水性,浪毁战船,军士落水,无一幸免。何琼武因自小在水乡长大,熟悉水性,他拼死自救,才得以身全,两手空还的他只好独自回朝复命,奸臣遂强加罪名,将他惨杀。后来皇帝得知此事,深感不妥,便追封其弟何琼诏替补兄职。何琼诏是乾隆癸酉(1753)恩科武进士。他在上京途中暗想兄长武艺出众,仍落得如此下场,而自己武艺远不如乃兄,恐怕他日难以立足朝廷,但他又怕抗旨违命,身背不忠,思前想后,最后服毒自杀。后来,朝中大臣闻其兄弟忠义,极力保奏平反,于是,朝廷追封他们为大夫,并赐乡里建拱桥一座,以作旌表。这,就是跃龙桥的来历。
 
结构优美的古桥:杏坛古粉爱日桥
 
   爱日桥位于杏坛龙潭古粉入口处,这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拱桥。桥拱为并列砌置法,石质为红砂砾岩。现存桥长13米、顶宽3.4米、高3.6米,桥栏华板雕刻有禹门、龙、双凤、牡丹及八宝图案。这是现存顺德境内外观最为精美的古桥。虽没文献精确记录修建年代,但从石质构造来看此桥应属明代。
   据故老相传:冬至日清晨太阳初升时,从桥脚仰望,一轮红日便正好落在桥顶中央,如桥拱冬日,故名爱日桥。爱日桥的桥板图案十分精美,但已被推入桥底,至今仍潜在河中。
   2002年,杏坛文化站重修爱日桥,并在桥头加“状元荣归”、“爱日朝晖”、“紫阳衍派”、“中国历代大事”等浮雕,以添文化内涵。桥东仍存众多古庙,如文武庙、洪圣殿、济公殿、纯阳殿等。明朝大画家晚年隐居古粉村,并建抱真书院治学,他曾有“月明海上开尊酒,花影船头落钓蓑”等诗句,不知当年他来到过爱日桥没有?
 
顺德古桥:昔日多为集市
 
   顺德古桥昔日多是两岸村民易物摊钱的集市。如明代弘治年间建造的伏波桥,就是“桥上左贸易场,骈列如市肆,向盖篷寮”。作为乡村民众自行管理的集市,桥上常常刻有各种告示。如逢简的巨济桥,上面便有“桥西一带,禁卖杂物,阻碍交通,严拿重罚”的字样,可见当时规例谨严。另外,在马宁的镇龙桥,也有:“四便铁耳,来往船只不得在此拖带,如敢违抗,罚花红五大员,永以为训。东马宁绅老谨启。麦村万玉造”的明文规定,可见当时这些古桥不仅是自由集市,更是村民们互守公道,文明经营的场所。
   此外,从一些古桥残存的文字记录中,我们也常常找到一些意外的珍贵史料,如逢简青龙桥侧三界庙的对联上书:青云紫气通三界,锦水恩波沛五桥。从中可印证当年逢简李仕修主建五座石桥的史实。
   杏坛光辉的赛凤桥是当年马齐、北头、光辉等村民进入大良的必经之路。根据光辉文武庙碑刻记录,这座赛凤桥与文武庙同年兴建,都建于清代嘉庆庚年(1800年)。这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拱桥。全桥为白石建造,桥座总跨宽22米,拱跨6.2米,桥面宽2.9米,桥座面至桥顶3.2米,两边为白石雕花扶首。无护栏。桥前后刻有“赛凤桥”三个字。虽然现在白石台阶己被水泥代替,但据《顺德县志》记录,光辉人周遇隆在建桥时“贷金赈米四百石,并出千金成赛凤桥。”从中可见当时乡绅对民间公益事业的鼎力支持。此外,北头乡的旧基大街相隔不到200米,就有“接龙桥”与“见龙桥”梁桥南北相望,当年鸡犬之声相闻的繁荣景象足见一斑。
 
各种各样的古桥
 
   在乐从水腾,有一座腾龙桥,这是当地四大名桥(腾龙、起凤、玉麟、瑞归)之首,右侧桥头有榕树一棵,枝壮叶繁,荫蔽河涌,有不少根须沿桥面伸至对岸,树身包裹一青砖残屋。虽始建年代不详,但老人都坚持“先有桥,后有树”的说法,初步推算此桥有300年历史。最叫人感到奇特的是,桥旁有一座用粗红砂岩石砌成的炮楼,于是,古桥、古树、石炮楼连成一体,将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的文化、经济、自然、甚至是战争历史相融,叫人感叹。
   杏坛聚龙坊入口处跨塘筑建的聚龙桥十分奇特,它有桥墩四个,共五段,每段有白石3块,共有15块。每板长3.6米,宽0.40米左右,桥全长18.60米,桥宽1.20米。这是聚龙坊村民出入要道,在古榕下,它贴水而建,状若浮桥,别具匠心。
   在谭木镇文阜里的文阜桥全长15米。中间两个桥墩昔日用松树架成,现改为水泥桥墩。每两墩之间用三块或四块各5米长的坤甸木板铺作桥面,共有十一块。虽经数百年风雨但坤甸木板却保存完好,干年坤甸万年松,可从这里找到验证。
   逢简的金鳌桥,桥身为红色砂砾岩,桥面是用白色水成岩砌成,有桥栏,望柱顶状如“官帽”。桥横栏一边刻有阳文“金鳌”,另外一边刻有阳文“玉蝀”,上款为“民国十年(1921)”,下款为“辛酉冬修”。可知此桥重修于民国十年,但一桥两名,实属少见。
   顺德古桥的名字大多牵涉龙凤,如杏坛上地的跃龙桥、古朗的引龙桥、马东的镇龙桥、古朗的起凤桥、光辉的赛凤桥、乐从沙边的腾龙桥、乐从的起凤桥等,这自与民俗有关。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就以鼋鼍为梁,古人也有“蛟龙为桥,乘之以度”的说法。另外,前人认为龙为吸水兽,能吞噬洪水,震慑妖怪,保护桥梁,同时,蛟龙也作怪兴浪,危害生命,因此,古桥多以控制蛟龙作恶的含义出现,至于以凤为名,则取娇美内涵,或与村内龙桥对应。
 

上一条:发现顺德·人物篇——冼玉清

下一条:发现顺德·我们身边的文物.2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