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美食> 美食要闻 >“999块,卖给上海人”

“999块,卖给上海人”

加入时间:2025-09-18 11:21    访问量:14    信息来源: 新浪网

      “漂亮饭”流行的背后,还是离不了消费主义的那套嗑。不管是选择在家自制漂亮饭,还是外出打卡各类网红餐厅,人们消费的终极目的,往往指向新奇的体验感或氛围感。

        00后的小黄,是“漂亮饭”的忠实拥趸。她最近刚刚拿到第一笔实习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到常去的“西式简餐”里大快朵颐。现在她虽然已经没有像读书时期那样频繁地和朋友打卡美食,但还是保留了以美食做奖励的习惯,“当牛做马干五天,吃顿好的,奖励自己又熬过了一周。” 正如这些年许多流行于互联网的消费习惯,许多年轻消费者对“漂亮饭”的态度正经历着从“狂热追捧”到“冷静下头”的转变。普通人想要追求生活的仪式感,就不得不为仪式带来的溢价买单,用一顿精致漂亮的饭兑换“我在好好生活”的心理补偿。但冷静下来,稍微思考一下这类消费的本质和这一行为的性价比之后,许多人发现了背后的荒谬:我们真的需要这种被精心包装、明码标价的仪式感吗?我们真的需要多花那么多钱,走进消费主义过度包装之下的新陷阱吗?“漂亮饭”的悖论,映射着当代青年的生存图景。年轻人需要经营着自己的社交媒体来显示对生活的热爱,试图用九宫格彰显生活品质,用仪式感营造瞬间治愈疲乏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见惯了这些年起起落落的消费风潮之后,他们又极其警惕,担心落入新的消费主义陷阱。 在互联网上,这种反思以一种戏谑而尖锐的方式呈现。各种极致精美的“美食制作视频”,被观众和自媒体博主共同解构为一种行为艺术。伴随着视频中美食博主们煞有介事地将一个简单的鸡蛋或吐司,通过繁复的工序、考究的餐具打造成宛如艺术品的餐食,屏幕上往往飘过一片心照不宣的弹幕——“999块,卖给上海人”,同时有许多上海IP的网友主动认领,“卖给我,卖给我好了”,当一件有仪式感、神圣感的事情变得幽默甚至抽象,证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异样,从适度的仪式感到过度包装与过度消费,从精致考究的设计到不堪细看的本质当吃饭变成一场“行为艺术” 调侃与自嘲的弹幕,一次次戳破了“漂亮饭”仪式感溢价的荒诞。当“手机先吃”成了一种广泛被接受的社交常态,出片率成为衡量这顿饭值不值的第一标准,吃饭这种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行为,正在异化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 漂亮和饭,本来各自都有明晰的指向:真正的“漂亮”应该归于天然,而不该是流水线上复制的视觉符号;饭再“漂亮”,本质上也只是供养生命的方式。,“漂亮饭”的热潮逐渐降温,是一种必然。

       即便要追寻吃的意义,也有比漂亮更重要、更持久的事情。吃饭一直是人们最古老,也最基础的社交礼仪之一,我们习惯在觥筹交错间建立和巩固关系,也习惯于通过餐食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化解矛盾或达成共识。无论东西方,都有大量在特殊日子里为食物赋予意义的例子,用以铭记某些重要的时刻或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区隔》一书中指出,吃饭是“社会阶层和自我认同的精心表演”,人们对食物的“趣味”,实质上是一种社交筛选,通过对食物的品位彰显社会身份。年轻人通过精致的甜点、健康餐和具有视觉效果的创意菜模仿着自己心中对于中产生活的印象,本质上也是将食物兑换为社交货币,确认自己的身份标识。这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表演不应成为生活的常态。

       人们在面对精致餐食的幻觉中不断踩雷或者被叫醒后,才会明白过度追求“漂亮饭”当然是一种荒诞,但“为吃饭赋予意义”是根植于人类天性的本能,这一行为本身不该因消费主义的异化而沦为批判的靶子,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过度包装、本末倒置带来的一系列反效果。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去尝试“自制”漂亮饭,似乎也在证明年轻人正逐渐从这种表演中醒悟过来,重新获取对食物、对生活的掌控感,仪式感可以自己营造,而非被人粗暴定义、加价出售。

       缺乏生命力的热潮慢慢消散之后,我们或许更能领悟吃饭这件事最本质的快乐——食物本身带来的味蕾满足、身体能量的补充、在于与重要的人共享时光的温暖、一份简单却能抚慰人心的踏实感。追求视觉享受无可厚非,但生活的真滋味永远藏在那些无须刻意表演、真实可触的日常瞬间里,远不止朋友圈里精心修饰的几张图片。 校对:严严;运营:鹿子芮;排版:黄琳

上一条:翻红的漂亮饭,90后都追不动了

下一条:餐饮生死局,云贵菜却杀疯了!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