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君臣之际》

《君臣之际》

加入时间:2023-12-01 15:59    访问量:949    信息来源:



责任者:祝总斌著

索书号:D691.2/66

 

《君臣之际》共17篇文章,分为五编,分别是“论皇权”“说宰相”“评吏胥”“谈取士”“读史记”。既有传统的历史论点梳理,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方向及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些历史学争议性问题的分析。

 

“论皇权”篇便集中探讨了皇权的发展呈不断削弱的趋势,颠覆历史学界的传统看法。先论述封建政权君臣决策、臣执行、臣监察谏诤、吏胥文书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而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君臣之间的制衡机制及统治的运行规律。

 

君主专制权力发展总趋势的论证非常精彩,基于宰相制度的演变,从中书、门下到内阁、军机处;从秦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到唐宋-“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再到明清-“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

 

从人治到法治,法治就是对君主人治的限制。随着生产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政治制度越来越成熟,制度越来越完备,群臣谏诤、抵制的依据也越来越多,整个君主行使权力在制度上受到的限制逐渐增大。

 

我觉得对于削弱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在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和士大夫崛起进行进一步论证。尤其是东晋和宋代,东晋“王与马共天下”,虽然是一段特殊时期但也是历史发展必然过程。东晋贵.族门阀对唐一直持续影响,不能摘开来看。

 

对于宋来说则是士大夫与赵共天下,尤其是党锢之争,官官相护,皇.权受儒家治国理念更甚,可以说处处受到制约,并且刑不上大夫,士大夫的地位已然达到顶.峰。所以皇.权的强弱除了本身的变化,更要与同时代思想文化主体对比论证。

 

对古代皇太后“称制”的无可替代的优越性:极力维护幼主君位,而俱无任何同意“外家”篡立的意图与迹象,也是充分诠释,虽然古代男.尊女卑,但为了个人地位和王朝延续,太后临朝也变为约定俗成无可争议了。

 

“说宰相”编主要讲宰相的职能及演变。并通过讲宰相的职权和特点,区别不同朝代的形同宰相的性质,尤其是对最久争议的明代内阁制度的论述最是精彩。内阁只有宰相的议政权,无监督百官权,控内朝而无法掌外廷,实则只能是内相。

 

明朝内阁独特之处在于严嵩、张居正两位猛人手握指挥六部、百官的执行大权,便让人误以为内阁为宰相,所以内阁宰相说蔚然成风,但究其有明一朝,有宰相权而无宰相制度。

 

“评吏胥”中主要讲吏胥这一政府基层人员地位的起起伏伏,通过社会文明发展及统治者的需要讲解官、吏秦汉的身份区别到魏晋唐宋身份有别再到明清的巨大差距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其实吏胥地位的悬殊还同社会的稳定成反比状态,秦汉身份无别不予置评。从唐、宋、明中期社会发展稳定,因为人口增长文明发展较快,士大夫的崛起增加了士大夫的地位,但受财政原因士大夫无法担任吏胥工作,吏胥地位急转直下。

 

金、元时期战争频发,除少数民族落后文化因素外,其实宋代儒家的弊病也比较明显,所以这时期统治者更注重分工轻儒重吏,让吏胥这一群体地位有了短暂的提高。

 

祝教授讲究“论从史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宏观大格局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从微观史料上论证宏观观点,书中随处可见史料引证,可见其治学严谨,论据精准。本书知识点密集,虽然是学术论文但是中心明确直击要害,思想突出容易理解,逻辑性强可读性强,总体为论点-论据-总结,对于初入历史学的朋友提供了很大的格局视角。

 

(转自豆瓣,原作者Zcn张陈)

上一条:《大分离》

下一条:《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