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贵州省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连片的鱼池整齐排布,清澈的山泉水潺潺注入池中,为鲟鱼营造了接近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同鱼池里,各生长阶段的鲟鱼悠然游弋,时而摆尾巡游,时而探头觅食;科研人员穿梭其间,细致观察鱼群状态,记录生长数据,确保每一批鲟鱼都能健康生长。
不止于“水中活化石”的保护,在惠水县,鲟鱼正突破单一养殖维度,成为撬动乡村产业升级的新支点。从水下科学养殖到舌尖美味,再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一条贯穿全产业链的特色发展之路,正让惠水鲟鱼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鲟鱼对水体溶氧量要求很高,所以我们采用流水养殖模式,让山泉水‘边进边出’。”贵州省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技术负责人罗天逊指着循环水流系统介绍,这种模式不仅能保证水体溶氧量充足、水质洁净,还能让鲟鱼在流动水中保持活性,养出来的鲟鱼肉质更紧实,腥味也大大减少,品质优势很明显。
自2003年建成投运以来,该基地便围绕鲟鱼养殖特性定制建设,以流水养殖为核心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并向全省推广。凭借先发优势与地理便利性,惠水县率先落地这一模式,鲟鱼养殖产量长期稳居全省前列;随后,该模式进一步辐射至铜仁、毕节等地,为贵州鲟鱼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养殖模式特别适配贵州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惠水,推广后直接带动了当地鲟鱼养殖从零散走向集中,从粗放走向科学。”罗天逊说。
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延伸。如今,惠水鲟鱼早已跳出“养殖场”的局限,走进了“文化圈”与“消费端”。在基地配套的“鲟味”主题餐厅里,厨师团队围绕鲟鱼做足文章——鱼骨熬汤、鱼筋爆炒、鱼皮凉拌、鱼肉清蒸,不同部位被研发成十余道特色菜品,让食客全方位感受鲟鱼的美味;与此同时,贵州鲟英汇渔业有限公司深耕深加工领域,将鲟鱼制成鱼丸、鱼面、腌制鱼片等产品,甚至开发出文创周边与旅游伴手礼,让惠水鲟鱼走出黔山,赢得全国消费者的认可。
“除了鲜食,我们把鲟鱼的‘价值’挖得更透了。”贵州鲟英汇渔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何大庆有着30多年水产养殖经验,在他看来,鲟鱼早已成为自己事业的核心。从苗种培育到商品鱼养殖,再到美食研发与深加工,他全程参与其中,“现在行业里都讲‘世界鲟鱼看中国,中国鲟鱼看贵州’,我对这条鱼感情很深,也坚信它能走得更远,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从一条鱼到一个产业,从生态保护到经济增收,惠水鲟鱼正以“全链条发展”的姿态,成为带动地方经济、传播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书写着乡村产业升级的“惠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