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757-22808605
  • 当前位置 >  顺德美食数据库  >   美食要闻
    石光华:川菜没有道理,川菜就是诗歌
    发布时间:2025-08-21    信息来源: 凤凰网
    策划丨王振宇 编辑丨陈不诌 撰文丨何雨珈
           听石光华摆龙门阵,就像看他的书,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滔滔不绝。
           你听他形容川菜的色香味,言辞生动,极其到位,还没等你把口水咽下去;他就把这个菜上升到了人文和哲学的高度,搬出天地人魂,叫听众也不由得肃穆起来,饮食并不止口腹之欲这么浅薄直接;而流连在这种深度中还意犹未尽,他又话锋一转,掰着指头细数调这味那味需要加的调料,要按照怎样的比例怎样的顺序放才能到位,这是又要用语言把你拉进厨房,系上围裙撸起袖子,亲手烹制一道菜了。
          “川菜味型之中,最考技术的是怪味,麻辣酸甜咸,五味全在,又要各不为主达到平衡,叫不出来什么味道,是以叫怪味。这种多元冲突,达到共融平衡,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高度,人和社会都应该是在多元中寻求。”听起来很玄的话,让石光华用一口铿锵中带着绵软的四川话娓娓道来,显得特别有趣有味。他讲这些话的时候像那种受全班同学喜爱的语文老师,眼睛里放着光,唇角微抬,似乎永远带着笑意,用一个小小的川菜味型,给你解答人生的疑惑,不知道是不是八十年代做中学语文老师留下来的范儿。
          在四川诗人翟永明开的“白夜”酒吧听诗人石光华讲川菜,实在是很应景。过会儿他一个朋友要在这里开新书发布会,在美食与诗文之间游刃有余的石光华,一直是各种文化活动的座上宾。
           多年前辞去教职后,他一度不知道做什么,教师之外的身份,只有“诗人”。“找不到工作,要饿死了。”到2000年,赶上纸媒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的稿件。凭着之前大量的阅读和练笔,石光华成了撰稿人,足球评论,读书心得,啥子都写。恰逢哥们儿在重庆开了家川菜馆,想准备一个小册子,汇集些美食相关的文稿,给等位的客人翻阅。石光华潇洒提笔,给小册子贡献了一篇《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下简称《牛肉》);写回忆里的牛肉味道,写机缘巧合邂逅的牛肉炖萝卜,看得人口水直流。
           他把这篇稿子投到报社,编辑打电话来说:“石老师,你咋不早说你会写美食?其他的都别写了,你就写吃的。”所以啊,成为美食作家,甚至今天的“川菜文化代言人”,“历史是误打误撞的,我这个人也是误打误撞的。”石光华喝了一口“用来醒瞌睡”的毛峰,爽朗地大笑起来。
          《牛肉》一文后来被收进他的首部文集《我的川菜生活》中,书是2004年出的,到现在还很畅销。他写川菜的食材、滋味、历史趣闻、哲学道理、实用菜谱……文笔潇洒又细腻,读来非常过瘾。就像瞥见农家院子里新晾晒的小米椒和二荆条,一串串颜色又好看又干脆,还辣气正新,叫人不由自主被吸引过去。
           说起出书的事情,石光华始终念叨说感恩川菜,“在没有搞川菜之前,十二年我穷得饭都差点吃不起,月底身上只有一块钱,川菜把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除了感恩,还有骨子里的喜爱,文人聊菜,总免不了感性。他说川菜味型那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麻辣,而麻辣恰巧都不是味觉,而是痛觉和震动觉。一个最注重调味的菜系,竟然把两种非味觉作为基础,你说有啥道理嘛?没有道理,川菜就是诗歌。”
           这句表白来得爽快,又相当真诚,和他落笔写川菜的感觉一样。《牛肉》中写道自己从小对牛肉有种神圣的情感,觉得那是一种“终极美食”。那么这么多年了,也算是四川美食界混出了点名堂,是个吃过见过的“过来人”了,最喜欢的还是牛肉吗?
           石光华说,如果十年前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会说自己没那么爱吃肉,最爱的川菜是“开水白菜”,显得非常淡然优雅。但经过这么多年,他要向每个对川菜有兴趣的人强调,川菜菜肴千万道,他最喜欢的,是回锅肉。最有文化的一道川菜,也是回锅肉。
           他认为川菜的情感、精神、哲学、智慧、历史以及烹饪的奇妙之处,全部融入到这一道菜中。
           首先是精神和情感。回锅肉的肉,是祭祀所用,一块肉煮熟摆在碗里,放在祖先灵位前;仪式完成之后,有变成上天和祖先回赠恩赐给我们的,重新回锅吃掉,达到人神分享,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在饮食上与祖先的交流。“这是很了不起的,是我们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现。”
           再来摆历史,别处也用食物祭祀,为何没有回锅肉?这跟湖广填四川的大迁徙有关。离开家乡来到四川的人们一波接一波,安居下来之后,故乡感很强的中国人,每年会在离乡那天,面向故乡的方向,进行属于自己的祭祖仪式。每年每天几乎都有人迁徙来,于是一年四季都会产生这样的肉,都需要拿回来重新加工吃掉,也就成了一道家常菜。“要讲人类的迁徙史,总要讲到回锅肉。”
           然后讲到其中的烹饪艺术。回锅肉是世界上唯一一道,只用发酵调料烹饪的材料,只用四种调料:豆瓣酱、豆豉、酱油和甜面酱,分别在酱香之外增加辣香、豉香、浓香和甜香。而发酵的调料,是让时间和自然成为最伟大的料理大师。这就是中国人最朴素最平民的美食之道,“越平民的东西,越高级。唯有川菜最民间。四川人,就是天下人。”
           回锅肉本来只是一道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川菜,在如今创意菜层出的川菜餐桌上,甚至有点不起眼。被石光华这么一讲,春秋演义,千回百转,竟然有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伟大之感。和我们一样在旁边听得入神的一个共同朋友感慨,“石老师是少有能把川菜完全说清楚的人;有些人懂但是说不出来,有些人说得出来但是不懂。”
           神采飞扬的石光华撇嘴笑,“我嘛,就只会摆些玄龙门阵(玄乎的闲聊),真正实践的是那些老师傅。”
           老师傅们也是石光华的好朋友,他跟很多川菜名厨兄弟相称,他们对他毫无保留,迎他进厨房,让他观摩自己的毕生绝学。但就像那位朋友说的,“有些人懂但是说不出来”,名厨们大多敏行讷言,石光华就成了他们的嘴巴,或者说“笔杆子”。下一部作品,计划汇集这些名厨的思想智慧,写成至少三卷六十万字的《川菜味道的美学》,以川菜最有魅力的一些味型为核心,进行生发,“初步构建川菜味道的谱系。”这个书,还是他之前说的,“得川菜之恩,应该回报;希望为我们百年川菜,进行一个总结。”
           写书之外,他还有很多促进川菜文化的打算,比如搞一个“川菜大师创意园”,与大集团合作,弄成美食基地,由名厨统领,来培养年轻厨师。他呢,要把自己的“玄农门阵”系统化,跟这些年轻厨师一起研究川菜,为他们提供理论知识。帮他们看书,帮他们触类旁通。
           做这么多的事情,拥有这么多身份,还天天在家亲自下厨,但石光华对自己的定位一直很简单,一个没有职业的“诗人,川菜文化学者”,这份轻松融入他的言谈之中,那些川菜百科、正史野史、烹鲜之道,我们听得入神,他摆得意犹未尽。小说发布会的时间到了,石光华站起身,喝一口泡得绿悠悠的毛峰,从美食历史、文化与哲学中转身,又投入到文学的世界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