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757-22808605
  • 当前位置 >  顺德美食数据库  >   文化溯源
    民国时期的顺德经济与社会
    发布时间:2022-12-14    信息来源:

    (一)“南国丝都”与“广东银行”
        鸦片战争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顺德的商品性农业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至民国初年,以缫丝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步入空前发展时期。据史书记载,19世纪末,顺德缫丝厂发展至百家以上,缫丝工人6万余人,超过当时上海和天津产业工人的总和。顺德成为广东省蚕业中心,20世纪初,顺德大规模缫丝厂超过200家,蚕茧年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8.4%,同时顺德成为广东省的金融中心,县内私人银号多达44家。广州50%的银行家和55%的金融资本来自顺德,顺德人聚集在十三行一带开设银号,最早是伍文晋开设的银号,接着是梁季彝的广安银号,冯尧敬的永亨银号,伍宜孙、伍洁宜、伍冕端昆仲的永隆银号,董仲伟的道亨银号,李本立的慎安银号,梁耀明的永聚银号等。故顺德享有“南国丝都”和“广东银行”两大美誉。陈村则跻身于广东四大镇之列。
        从明代起,顺德商品性农业不断发展,大量农副产品通过水路运往外地。顺德的水路航线,分长行水渡和横水渡。长行水渡一般指长途航运,清咸丰《顺德县志》载,顺德长行水渡共168埠。主要目的地为省城广州、佛山、香山、东莞、江门等地。民国《顺德县志》记载的长行水渡也有50埠。主要目的地为广州、香港等地。民国的长行水渡相对于咸丰时,商路方向发生了变化,与广州、香港等通商口岸的联系,比与地方城镇的联系更为紧密。保存下来的大型水埠头,例如勒流黄连的何诒燕堂码头、杏坛的陈永思堂水埠、龙江东头村的谭思成堂水埠、容奇水埠,都见证了顺德水上交通的繁华。
        (二)名门望族龙罗二氏
        据魏斐德名著《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记载,以龙元僖、罗敦衍为代表的大良士绅,接受咸丰皇帝的上谕,开办广东团练总局(曾设于大良云麓龙公祠,原址在石湖涌,曾为大良公社社址),使大良一度成为全省新的政治中心(当时广州城为英军占领)。龙罗两大家族趁机把东海十六沙大片肥沃沙田纳入本族的族产中,并握有代表官府征税的财权。龙罗两家重视教育,族内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子孙多在国家的各级机关中任职,成为珠江三角洲的名门望族,遂有“龙罗二姓丁当响”之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