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757-22808605
  • 当前位置 >  顺德美食数据库  >   文化溯源
    顺德菜
    发布时间:2022-12-14    信息来源:

    (一)基塘孕育的顺德美食底色
        顺德建县后,关于美食的记载逐渐丰富。桑基鱼塘是顺德的经济引擎,也是物阜民丰的物质载体,顺德人传承南越“杂食”遗风,在本土的“四水六基”上寻觅食材,将散发大自然气息的田基美食纳入庖厨鼎铛中。顺德美食追求清、鲜、爽、嫩、滑。廖锡祥老师《食典寻源》中列举了明至清中期的以下几道顺德名菜:第一道菜为明代青衣李少芝所创的“菊花鲈鱼羹”。李少芝敬仰“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大诗人屈原、“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在菊花怒放的金秋,将草菇、笋花、菜远滚煨好,放入汤窝盘中,再把鲈鱼片焯熟,最后加入沸腾的高汤,撒上菊花瓣。菊花鲈鱼羹汤清味鲜、菊香怡人。第二道菜为茶蔗熏鲮鱼,乃碧江苏氏所创。苏氏乃碧江望族,他们用岭南特产的鲮鱼、甘蔗、陈皮做原料,把江南的茶文化融入菜肴,用文火干炙的方式,以盐香、茶香、陈皮混合焦糖的香气把鲮鱼焙熟烘干,鲮鱼虽不沾油水,却香甜本味。第三道菜蚬肉生菜包,此菜是龙江的一款水乡风味菜。据说明代官员龙江人刘士奇深爱此味,将炒熟的蚬肉、腊肠粒、韭菜粒、虾米等包在生菜叶中,口感丰富,清爽味鲜。这些田基美食奠定了顺德质朴、清甜的美食底色。
        (二)顺德名吃相继问世
        《岭南科学技术史》载:“据万历十三年(1585)《顺德县志》,16世纪后期,牛乳业在顺德县龙江乡已经出现。随后,龙山乡的牛乳已能够加工凝结成块状的牛乳饼,远销各地。”清甜爽韧的伦教糕已成名小吃。龙江煎堆诞生于明代,因外形浑圆“碌(滚动)得起”而被奉为广东煎堆的正宗。
        广东四大代表点心之一粉果,原是顺德传统家常小点,故有凤城粉果之谓。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平常则作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脂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荼蘼露、竹胎(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内,则与茶素相杂而行者也。”
        顺德名酒龙江烧和陈村酒已在省内扬名。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今广州所常(饮)用惟龙江烧。”又说:“市上所酤……其佳者曰‘龙江烧’。”可见,明清两代,顺德龙江生产的“龙江烧”已广泛进入了广州市场。陈村酒用当地“味淡有力”的“酿溪”水,加上芳香馥郁的龙眼花酿成。
        (三)博采众长自成一派
        宋代以来,顺德长期受南传中原文化潜移默化,特别受醇厚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务本崇证,质而弦诵,商贾阜通,科名称盛”。到明清时,顺德已被誉为“人才渊薮”之地,学优而仕者甚多,例如宋代从长江流域迁来逢简的李、刘、梁三大族,到了清代“尚礼仪敦诗书”,在各地为官者多达70余人。加之顺德外出经商者日多,据清乾隆年间龙廷槐《敬学轩文集》介绍,“省会、佛山、石湾三镇客商顺德人居其三”。嘉庆《龙山乡志》更说龙山、龙江乡商人“或奔走燕齐,或来往吴越,或入楚蜀,或客黔滇,凡天下省郡市镇,无不货殖其中”。这些官商不断吸收外地乃至海外烹调技术,为顺德饮食文化源源不绝地输送养分。
        例如,龙江人引进了外地的“粉蒸肉”的制法,加以改进,不用麻辣的花椒,不用面酱,改用浓香的南乳和辛香的陈皮末,蒸至烂熟后用深色酱油调色,勾芡,遂成“龙江米沙肉”。又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顺德清晖园的精致菜“火腿酿银芽”,其实也是外来菜,《清稗类钞》载:“镂豆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满塞之。嘉庆时最盛行。”连顺德名菜“野鸡卷”恐怕多少也受江浙菜“野鸡卷”和“假野鸡卷”的影响。至于扬州炒饭、京都骨、金陵片皮鸭之类就是“拿来主义”的实践了。
        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对顺德菜也不无影响。例如,清代,陈村是重要的外贸口岸,清政府于咸丰十年(1860)在陈村的吉洲沙设立海关,陈村厨师为了适应外商爱吃酸甜醒胃的“糖醋排骨”,但是吃不惯带骨的排骨,遂把排骨改为五花肉,用原法烹制,于是就有了“陈村咕噜肉”这款名菜。其后不久,顺德逐渐出现了“吃番菜”的风气。明至清中期,顺德菜大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