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顺德文丛•顺德粤剧
籍贯顺德的粤剧名伶
一、靓少凤 靓少凤原名罗叔铭,顺德大良人,生年不详,约于20世纪50年代去世。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粤剧演员,初学花旦,后改演小生,因善唱[中板]被人誉为“中板王”。据说他的家庭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父性喜音乐,经常以音乐“开局”会友,或邀请盲艺人到家演唱,他受此环境熏陶,十多岁便能唱粤曲玩乐器。后来更一面在私塾读书,一面向艺人学艺,因为长相身材合适,又仰慕千里驹的艺术名望,便学演花旦行当的戏,取艺名“筱湘凤”。之后因为失声,嗓音不宜演花旦,便改行演小生,易艺名靓少凤。
未几,靓少凤应聘赴新加坡演戏,他的思想性格开放,是时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自编自演过《癫、嘲、废、戆》等宣传社会改良的剧目,一时声誉鹊起。他和当时也在新加坡演戏的马师曾曾在同一戏班演出,在编剧和演戏方面,都对马师曾有过很大的帮助。回国后他参加周丰年戏班演出,又曾组织锦凤屏戏班,因经营不善而负债累累。后得千里驹、白驹荣相助加盟,另组义擎天班,在千里驹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班政的多方面改革,义擎天班的经营大有起色。靓少凤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凤娇投水》、《梅之泪》、《飘泊王孙》、《泪洒梅花》、《教子逆君王》、《无情了有情》、《苦狱两青莲》、《柳为荆愁》、《残霞漏月》、《弃官寻母》、《裙边蝶》、《三箭血》、《甘怜节妇》、《生死缘》、《白珊瑚》、《妾家何处家》、《花落春归去》、《争得蛾眉匹马还》、《红粉重英雄》、《骨肉怨仇》、《笑声泪影》、《情泪醉霜魂》、《逍遥十八年》、《异宝真香》、《棒打鸳鸯》、《皓月泣残红》、《义结擎天》、《零落无语花》、《节妇四牌楼》、《尘影心香》、《碧血鸳鸯》、《燕归人未归》、《魑魅璇宫》、《花心箭》等。
靓少凤的舞台活动,对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艺术上的成长和成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940年夏天,红线女随舅母、著名花旦何芙莲到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搭班去广州湾(今湛江市)演出,演出的剧目是《西厢记》、《燕归人未归》、《花落春归去》等靓少凤擅长的小生戏。初登舞台的红线女,在演出中扮演宫女梅香的角色。从1940年至1942年,红线女三次跟随靓少凤演出,此外,他还根据“红线盗盒”的故事,帮助红线女把艺名小燕红改为红线女。1941年7、8月间,靓少凤带红线女去上海演出,文武生是靓少凤,正印花旦蝴蝶妹,担任第三花旦的红线女,演出《六国封相》时跳罗伞架,演出《红楼梦》她饰薛宝钗,并且第一次用红线女艺名搭班演出。当时的观众评论说:红线女这个花旦仔有声有样!1942年4月间,靓少凤和马师曾的剧团都在广州湾演出,两人在新加坡时交情甚笃,马师曾看到红线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大有发展前途,便把红线女聘到他所在的太平剧团担任第三花旦。自此之后,红线女和马师曾在抗战、胜利等剧团中开始了长期的艺术合作。红线女后来常常忆及靓少凤对他的栽培和教导,表示永远感激和铭记于心。
二、何剑秋
何剑秋(1906-1964年),原名何玉书,顺德大良人,著名粤剧小武、文武生。他自幼在红船班搭班学艺,十二岁拜著名武生靓元亨为师,师傅给他改名靓玉书,专工小武行当。他练武习艺均勤奋认真,深得靓元亨的赏识和器重,便对他悉心传艺,半年后让他登台演童角,一年后正式参加演出。何剑秋奉师谨严,靓元亨对徒弟要求亦高,何在功架寸度,台步手势、武打技艺各方面,尽得其师真传,担纲主演《武松》、《罗成写书》、《三英战吕布》等小武戏,演技精到,得心应手,观众给以“生武松”的美称。后来他又得男花旦美中辉提携,在戏班当上第二小武。1930年至1932年他去加拿大、美国及南洋各地演出,改演文武生,把艺名改为何剑秋,演出《季札挂剑》、《周瑜归天》、《六郎罪子》等剧目,唱腔韵味浓郁,做功娴熟老练,在南洋红极一时,与梁醒波、罗剑飞、文觉非合称星马粤剧的“四大天王”。
新中国成立后,何剑秋举家回归故里,于1951年加入广东农村粤剧团实验剧队,改演武生行当。他在《秦香莲》中扮王丞相,在《崔子弑齐君》中饰庆封,均甚为成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与著名演员李翠芳、新珠、邓丹平等合演全套《楚汉争》,他在戏中饰演楚霸王项羽,活用粤剧传统南派功架和火爆的做派,借鉴京剧花脸表演的舒展和气势,二者融会贯通,成功地创造了项羽的人物形象。他还在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中扮演镇台,与马师曾表演的对手戏自然默契,丝丝入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李海泉
李海泉(1898-1965年),顺德均安上村人,著名粤剧丑生、小生演员。20世纪20年代末在新中华班任小生,同班主要演员有靓东全、少新权、肖丽章、白玉堂等,主要演出剧目有《锦毛鼠》、《罗通扫北》、《夜渡芦花》等。20世纪30年代在永寿年剧团任丑生,以擅演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烂衫戏”而著称。他多才多艺,武丑、网巾边、二花面均表演精到,尤以担纲演出《打劫阴司路》、《烟精扫长堤》而闻名剧坛。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李海泉和廖侠怀、半日安、叶弗弱合称“粤剧四大名丑生”,他的表演幽默含蓄,唱腔雄浑质朴,深为粤剧观众所称道,在海外演出,也广受华侨观众的欢迎。后来他到白玉堂担纲的兴中华剧团任正印丑生,主演名剧《乞米养状元》,轰动香港艺坛,该剧与薛觉先的《花染状元红》、陈锦棠的《状元红》、廖侠怀的《本地状元》,合称“四大状元”戏,传演不衰。1945年之后,成为锦添花剧团的台柱之一,担纲演出《三盗九龙杯》、《铜网阵》、《两个烟精扫长堤》等名剧。李海泉曾和永寿年班开戏师爷陈铁军合编新剧《断崖飞絮》,千里驹在剧中饰演一个历尽艰险的少女,于断崖上悲歌一曲,诉说自己坎坷的身世,令满座观众齐洒同情之泪。他还与薛觉先合作演出《大闹梅知府》等剧,参加《十年人事几番新》、《七字奇冤》、《红粉军师》、《情蝶灵鹣》、《望夫化石》、《爱妻剑化吴宫春》等剧目的演出。
李海泉于1958年退出舞台,1965年病逝于香港。其子是著名国际武打电影明星李小龙。
四、冯镜华 冯镜华(1894-1977年),原名冯名鉴,号鉴波,顺德马冈人,著名粤剧武生。1921年他在新加坡学戏。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国风剧团与马师曾、桂名扬、骚韵兰、林坤山等合演《肠断萧郎一纸书》、《天网》、《傻大侠》、《难测妇人心》等剧目。1932年后在大中华、义擎天、碧云天等戏班担任武生。1941年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他随周丰年剧团回广州演出。1945年后广州粤剧演出一度出现短暂繁荣,冯镜华与靓少佳、陈锦棠、陆云飞、陶醒非等合作演出,经常满座。他在龙凤剧团与冯少侠、秦小梨、梁飞燕、罗家权、白超鸿等,拍档演出《掌上美人》、《肉山藏妲己》、《梨花葬龙沮》、《风流女贼》、《错着皇帝鞋》等。也十分热闹红火。
冯镜华于1957年由香港回到广州,在广东粤剧团担任武生,担纲演出《平贵回窑》、《醉倒骑驴》、《月下追贤》、《陈宫骂曹》、《伍员过关》等剧目。他的做功老到,表演细腻,唱功优美,融佛曲梵音于唱腔之中,韵味醇厚柔和,享有“梵音鉴”之誉。
五、陈皮鸭 陈皮鸭(1908-1978年)是陈皮梅的妹妹,籍贯顺德,粤剧著名女文武生、丑生。她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全女班时期的一位主要演员,1945年之后,仍在广州西关十八甫安华公司天台的全女班演出,曾与任剑辉、潘影芬、倩影依等拍档组班。又曾在男女合班的前程剧团与梁荫棠、黄千岁、紫兰女等合作,演出哀艳的伦理悲剧《薄幸情郎》,该剧有时新始创的宇宙灯幻景配合,演出相当成功,一时轰动广州剧坛。又曾在梅花影班,与任剑辉、谭兰卿等合作演出。陈皮鸭的表演风格滑稽风趣,诙谐生动,颇具当时的著名粤剧丑生林坤山的表演风格。
六、谭兰卿
谭兰卿(1908-1981年),原名谭瑞芬,籍贯顺德,著名粤剧花旦、女丑。谭兰卿的姐姐是粤剧花旦桂花甜,她从十三岁开始便跟随姐姐学戏,稍后以“桂花咸”为艺名,与其姐四处登台演出,在此期间曾到美国演出两年。约于20世纪20年代末回国,在广州大新公司天台游乐场演出,是时流行粤剧全女班,她起先隶属菱花影剧团,十六岁在梨园影全女班升任正印花旦,继后,她又与任剑辉等合作组织梅花影剧团。1935年马师曾打破当局不准男女同班的禁令,在香港率先成立男女合班的太平剧团,谭兰卿因为人靓声甜,被太平剧团聘为正印花旦。马师曾、谭兰卿担纲的太平剧团阵营强大,新剧迭出,十分符合市民大众的欣赏口味,受到粤剧观众的热烈欢迎,竟然在成立后的十年之中于同一间戏院连续演出,这不仅是香港粤剧最长寿最卖座的戏班演出,在粤剧历史上恐怕也算得是空前绝后的惟一范例。谭兰卿在太平剧团与马师曾合演的名剧,主要有《野花香》、《斗气姑爷》、《刁蛮公主戆驸马》、《钟无艳》、《蛇头苗》等。此后,她先后参加的著名粤剧团有:和罗品超、文觉非等合作的女儿香剧团,和麦炳荣合作的大龙凤剧团,还有花锦绣剧团、大五福剧团、丽春花剧团、群芳艳影剧团等,主演的剧目有《花颠娇》、《孟丽君》、《凤阁恩仇未了情》、《情场母子兵》、《三英战吕布》、《血雁重归燕未归》、《郎刀断妾肠》、《清宫夜审美人头》、《艳女情挑双虎将》、《双龙丹凤霸皇都》、《玉女有心空解佩》、《乱世佳人》、《杨贵妃》、《荆棘幽兰》、《桃花女三气周公》等。
1945年之后,谭兰卿因为身体发胖,在戏班中转任女丑,她以女丑行当演出的第一出戏,是在凤凰剧团演出的《金钗引凤凰》。1975年她参加花锦绣剧团于澳门演出后,从此退出艺坛。
谭兰卿早在1935年便开始参加电影表演工作,她演的第一部电影是《野花香》。从1935年至1969年间,她主演和参演的电影超过二百部,除了把她主演和参演的粤剧名剧搬上银幕之外,她还于1961年拍了古装戏曲片《梁红玉血战黄天荡》、《百战荣归迎彩凤》,1956年拍了时装谐剧《扭纹新抱恶家姑》,1959年拍了《王先生》片集,1960年拍了《乌龙王》片集等,她所拍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威风大少恶千金》,她在电影表演中以扮演恶家姑最为有名。
七、石燕子 石燕子(1920-1986年),原名麦志胜,籍贯顺德,著名粤剧文武生、丑生、武生。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其后又得到粤剧名伶罗家权、靓次伯和陈非依的悉心栽培,演艺大有长进。20世纪40年代便在粤剧剧坛崭露头角,他曾在大金龙剧团演出的《黄飞虎反五关》中饰演雷震子;又曾组织燕新声剧团,演出《多情燕子归》、《花蝴蝶》、《火海葬香妃》等名剧;20世纪50年代之后,他参加演出或自己组织的剧团有大四喜剧团、新龙凤剧团、燕子剧团、快乐剧团、觉华剧团等,参演的剧目很多,主要有《冷面热情郎》、《铁马碎铜宫》、《灯芯杀黄巢》、《多情燕子归》、《凄凉姐妹碑》等。
石燕子幼入梨园,艺出名师,所以他的表演基本功扎实,文武不挡,唱做皆能。特别是在武戏中扮演方世玉、雷震子、胡惠乾等武侠英雄人物,英姿飒爽,武功利落,被人称为粤剧舞台的“文武状元”。他在《妲己醉邑考》一剧饰演邑考,出场唱南音,吐字行腔酷肖新马师曾,其做功武打仿佛陈锦棠模样,但认真看去,却又有石燕子自己的表演特色。原因是他在博采众长、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开创自己表演艺术的路子。当年著名编剧唐涤生为石燕子“度身订做”了新剧《秦庭初试燕新声》,开正了他的戏路,使他能施展周身本事,从而使该剧风靡一时。石燕子擅演武戏,台上武打十分精彩,他和陈锦棠、卢启光的“打北派”,堪称粤剧舞台“三绝”,人们给他冠以“新科武状元”的称号。
石燕子还是剧、影两栖的艺术明星,有一段时间他投身电影界,拍摄了《方世玉》等多部武侠电影,报章评论他“可谓红透电影界,许多精彩的表演,获得了阵阵雷鸣般的喝彩声”。有人称他是粤剧武侠电影之“王”。石燕子生活兴趣广泛,曾拜岭南画派大家赵少昂为师学写国画,晚年仍喜策马飞奔。他还热心公益事业,于1984年与陈非依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粤剧慈善义演。1986年9月病逝于香港。
八、冯少侠 冯少侠(1916-1988年),原名冯定章,顺德大良人,著名粤剧小生。他于1941年在香港戏班任文武生,与著名花旦蝴蝶女拍档演出《花蝴蝶》一剧,一举成名。冯少侠的表演颇有特点,动作清爽灵活,表情生猛逼真,身型台步宛如薛觉先,做手表情又似新马师曾。1945年后,他在大龙凤剧团担任小生,与秦小梨、罗家权等合作演出《肉山藏妲己》,引起一时轰动;又在锦添花剧团与陈锦棠、卫少芳等拍档演出《劈山救母》、《血滴子》等,也颇为成功;其后还与新马师曾、红线女、文觉非合作演出《宋江怒杀阎婆惜》,与徐人心、郑培英等合作演出《蝴蝶女》、《唐伯虎点秋香》、《伦文叙》等剧,颇收旺台之效。
九、陈皮梅 陈皮梅(1905-1993年),籍贯顺德,著名粤剧女文武生。她的父亲胡奕绥是清末秀才,自小跟随知名粤剧花旦小木兰之母冯少秋长大,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后拜粤剧演员生鬼容为师,艺术上登堂人室,很快成名,成为粤剧早期享有较高声誉的女文武生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她在新加坡、马来亚各地演出。抗日战争结束后她回到广州,参加薛觉先为首的觉先声剧团,深得薛觉先器重和栽培,成为他的爱徒高足。陈皮梅擅演文武生,偶而也演出花旦戏,大多模仿演出“薛派”名剧,如薛觉先的首本戏《毒玫瑰》、《白金龙》、《月怕蛾眉》、《月向那方圆》、《姑缘嫂劫》、《晨妻暮嫂》等。因为她的演技与薛觉先十分相似,所以人们又把她称为“女薛觉先”。
十、新马师曾 新马师曾(1919-1997年),原名邓永祥,顺德乐从人,著名粤剧文武生。他演戏喜欢模仿名伶马师曾的表演,所以师傅给他起艺名新马师曾。年约十七岁时被薛觉先所赏识,因为他发觉自己的声线、气质、戏路,与马师曾的“马派”风格并不相近,倒是比较接近薛觉先的戏路,转而下决心学习薛觉先文静细腻的表演风格。他参加薛觉先领衔的觉先声剧团后,曾与薛觉先合演《貂蝉》、《西施》等名剧,因在《貂蝉》中扮演英武逼人的吕布一角而声名鹊起。薛觉先通过躬践排场,耳提面命,对他提携有加;同班的知名演员上海妹、半日安、麦炳荣、陆飞鸿等,也给予他许多扶掖和帮助,他的表演技艺大有长进。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先后参加多个剧团及多次自组戏班演出,计有定乾坤剧团、大光华剧团、玉马男女剧团、新马剧团,新艳阳剧团、新龙凤剧团、新利年剧团、龙凤剧团、五王剧团等。主演的名剧有《万恶淫为首》、《胡不归》、《卧薪尝胆》、《光绪皇夜祭珍妃》、《啼笑姻缘》、《一把存忠剑》、《钟无艳》等。新马师曾演戏能文善武,戏路宽广,能演抒情述怀的悲剧正剧,又能演寓庄于谐的喜剧,还擅演京剧的“关公戏”。他的嗓音明亮,调门较高,又因通晓吹拉弹打各种乐器而谙熟乐理,其唱腔清脆高昂,灵活多变,善发“脑后音”,既擅唱古腔,又饶有京腔韵致,自成一格,人称“新马腔”。
新马师曾除了演出粤剧之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大量拍摄粤语电影,其中有粤剧戏曲片,最著名的是他与谐星邓寄尘合作拍演的多套阿福及两傻系列电影,因此成为一代电影喜剧演员。
新马师曾于1953年起先后出任香港八和会馆第一、二、十六、十七、二十三届主席,后来更被推选为该会会长。1977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颁赠名誉艺术博士,1978年又获英女皇颁赠M.B.E勋衔。此外,他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所以又获得“慈善伶王”的美称。
十一、罗家权 罗家权,顺德均安沙浦乡人,著名粤剧小武。他出身粤剧世家,排行第八,人称八叔。20世纪30年代于人寿年班,与靓少佳、靓次伯、李自由等合演取材于《封神演义》的连台本戏《龙虎渡姜公》,他在戏中演活了纣王这个角色,因而获得“生纣王”之称。20世纪40年代,他在广州演出《新梅知府》、《鱼肠剑》等剧目,也很受观众欢迎。他与冯镜华、秦小梨、冯少侠等名伶共同组成的大龙凤剧团,多年饮誉省、港、澳粤剧剧坛,到国外各埠演出,也大受观众欢迎。罗家权表演功力深厚,演艺技能全面,唱腔圆润且有力度,尤擅演开面袍甲戏。他的哥哥罗家树是著名粤剧乐师,罗家权的儿子罗家英、侄儿罗家宝,均是当代粤剧名伶。
十二、罗艳卿 罗艳卿,原名罗大红,籍贯顺德,著名粤剧花旦。余丽珍能做善唱,尤善踩跷武功,罗艳卿除了学得师傅的南派武功之外,还习练京剧北派武打,因此练就一身过硬的武功本领。她还向同一剧团的罗品超学会许多演艺技能。抗日战争胜利后,她拜薛觉先为师,主要学习文静戏,经过薛觉先的耳提面命,技艺突飞猛进,掌握了细致的唱做艺术,成为允文允武的多面手。先后在觉先声、锦添花、大龙凤等剧团,由第三花旦做到正印花旦,与她先后合作的大老倌有罗品超、新马师曾、何非凡、林家声等,主演的名剧有《醉打金枝》、《刁蛮公主戆驸马》、《乞米养状元》、《刘金定斩四门》、《樊梨花》等。在一次八和公会为筹款救济失业艺人而举行的义演中,她和新马师曾合演《四郎探母》,新马师曾扮杨四郎,她饰铁镜公主,两人合作珠联璧合,罗艳卿的表演做功借鉴运用了京剧的艺术手段,甚为观众赞赏。20世纪40年代后期,她先后参加东方、大光明、大凤凰等剧团,与红线女、马师曾、文觉非、何非凡、谭玉真、罗丽娟、麦炳荣、薛觉先、白玉堂、任剑辉、靓次伯等合作演出。1966年后她因病退出舞台,20世纪70年代复出,她与薛觉先的徒孙苏少棠组成艳堂皇剧团前往美国演出,仍然深受当地华侨观众的欢迎。后来又与罗家宝合作组成宝艳红剧团,演出《双龙丹凤霸王都》、《燕归人未归》等剧目,罗艳卿舞台风采依然。
十三、白雪仙
白雪仙(1926- ),原名陈淑良,顺德大良人,著名粤剧花旦,是“粤剧小生王”白驹荣的女儿。早年跟随“南国歌王”冼干持及著名花旦凌霄凤学艺,后来拜薛觉先、唐雪卿夫妇为师,习练花旦行当表演,并在觉先声剧团充当一般演员,扮演梅香角色。其后她随父亲白驹荣到越南河内演出,在戏班担任第三花旦。她于1943年随父亲到澳门清平戏院演出,在日月星剧团担任第二花日。两个月后,她与日月星剧团的正印花旦陈艳侬转投新声剧团,此时任剑辉也在新声剧团,任、白两人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艺术合作。1945年之后,她随新声剧团回到香港,以香港作为主要演出基地,不时在省、港一些地方巡回演出。1951年新声剧团解散,任、白一同参加金凤屏剧团,其后两人先后组织鸿运剧团、利荣华剧团、多宝剧团。
1956年下半年,白雪仙与任剑辉组织仙凤鸣剧团,从此揭开任、白艺术合作历史上新的辉煌的一页。仙凤鸣剧团上演了许多观众欢迎的传世名剧,如《帝女花》、《牡丹亭惊梦》、《紫钗记》等,这些剧目中的一些重点剧目,因为在剧本创作和排练演出阶段,广泛邀请香港社会的文人雅士和资深的戏曲伶人及研究者参与,使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都达到上乘水准,具有较深的人文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1968、1969年,仙凤鸣剧团为慈善筹款,她曾两度与雏凤鸣剧团携手演出,此后正式退出粤剧舞台。
白雪仙除了演出粤剧之外,还拍摄了多部粤语戏曲电影。1968年任、白二人组成的仙凤鸣影片公司,拍摄制作了号称粤语戏曲电影中“最大制作”的《李后主》,该片以豪华制作、强大阵营、精心拍摄、特殊发行而著称,已非传统意义的戏曲片。如影片的音乐插曲由于粦创作,其中有用民族管弦乐曲作曲技法写成的插曲,有采用二部轮唱的唱法的新尝试等。其他如表演动作的借鉴吸收,关目表情的生动逼真,服饰道具的别出心裁,场口编排的花样翻新,也都是不同凡响,新人耳目。
十四、尤声普 尤声普,籍贯顺德,著名粤剧文武生、丑生、武生。其父尤惊鸿,原是粤剧男花旦,他年幼便跟随父亲在戏班学艺。他小小年纪便有机会与著名粤剧演员关德兴、子喉海、蛇仔应等同台演出,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的战时省会——韶关曲江,他还与具有抗日救国进步思想的知名演员金枝叶同在一个戏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香港,参加了多个香港粤剧团的演出,期间他曾随靓元亨到新加坡和马来亚,与关影怜等到美国登台献演。
20世纪70年代,尤声普渐次成为香港大班的“六柱”演员之一,逐渐多演丑生扮演的角色,当时他参加过林家声领衔的颂新声剧团等。80年代至90年代,他先后参加雏凤鸣剧团、励群剧团和庆凤呜剧团、鸣艺声剧团,几乎成为香港大型剧团必选的正印丑生,成为这些剧团的生、旦、丑三大台柱中的一“柱”,参加演出《十五贯》、《霸王别姬》、《李太白》等重头制作的剧目,获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除此之外,尤声普参与开山的剧目还有《曹操与杨修》、《血溅红灯》、《连城璧》等。他参加演出的剧团,还有好兆年粤剧团、千群粤剧团、双喜粤剧团、剑新声粤剧团等,参演的剧目还有《宇宙锋》、《玉皇登殿》、《元世祖忽必烈》等。尤声普平生师承的艺人有两位,一位是粤剧的陈少侠(嫦娥英之弟),一位是京剧的李万春,他还随刘淘学习京剧的“北派”。
十五、罗家宝
罗家宝(193- ),顺德均安人,著名粤剧文武生。他出身粤剧世家,父亲罗家树是著名粤剧乐师,叔父罗家权、罗家会是著名粤剧演员,自小接受家庭的艺术熏陶,醉心学习粤剧艺术。1942年他才十二岁,便投身陈锦棠的锦添花剧团,以后又在白玉堂的龙凤剧团、马师曾的胜利剧团和桂名扬领衔的剧团参加演出。从1949年到1953年,他分别到过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参加多个剧团的演出。1954年他回到广州,先后在太阳升、永光明、东方红等剧团,与著名粤剧花旦林小群等合作,又得到粤剧大师薛觉先的悉心教导,以一出《柳毅传书》蜚声粤剧剧坛,其所创“虾腔”从此传唱海内外。1958年他加入广东粤剧院,担任主要演员,获得许多宝贵的舞台实践机会,又曾经赴京参加全国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学习,与全国著名戏曲剧种的众多名家切磋交流艺术,得到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俞振飞、马师曾等的点化指教,表演技艺和舞台经验都大为提高。他担纲主演的《血溅乌纱》、《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等几出名剧,题材不同,风格迥异,表演精到,人物形象鲜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粤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梦断香销四十年》,几乎演遍海内外,剧中的几支名曲,也在中外粤剧观众中脍炙人口。
罗家宝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先后主演过《柳毅传书》、《玉河浸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大批古装戏和《山乡风云》、《争儿记》、《乱世姻缘》等一批现代戏。
罗家宝是粤剧艺术的革新者,也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平日好读诗书,交友谈艺,偶有撰文论艺,擅长书法和作画,暇时种养花木,鉴赏古玩,收藏名画,以陶冶性情,这都有助于激发他的艺术创作灵感。
他对粤剧艺术一往情深,虽已移民海外,仍然经常回到广东各地和香港参加粤剧活动。如他在广州举行过“虾腔名曲汇演”,在香港参加各种粤曲演唱会,来往珠江三角洲各地出席粤曲大赛。他于1995年在广州和家乡顺德,举行以“梨园缤纷五十年”为题的个人粤剧欣赏会。2002年年底,他又举办了“罗家宝粤剧艺术六十年”的系列活动,包括大规模的演出晚会,“虾腔”艺术研讨会,成立“广东粤剧虾腔艺术研究会”,出版自传《艺海沉浮六十年》。2004年他鼎力建立“广州番禺罗家宝青年剧团”。他继续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我的追求没有停止”的诺言。
十六、罗家英 罗家英,原名罗行堂,顺德均安人,著名粤剧文武生。出生于粤剧世家,八岁开始接受父亲罗家权(著名粤剧文武生、丑生)的基本功训练,唱功、做功的知识和技能,师承伯父罗家树(著名粤剧乐师)和叔父罗家会(著名粤剧演员),从艺过程度中又先后拜在粉菊花、吕国铨及刘洵门下,还曾经拜著名京剧武生李万春为师。由于他夙有家学渊源,师出名门,自己又痴迷粤剧,勤学多思,所以学得一身优异的演艺本领,唱做俱佳,能文能武,可演正剧悲剧,又善演谐趣喜剧,既会粤剧传统表演,又勇于进行粤剧的创新实验,近年更在舞台、银幕、荧屏三方天地尽力展现其演艺之所长。
罗家英于1973年在粤剧舞台成名,先后与粤剧红伶梁醒波、靓次伯、李宝莹、红虹等合作演出,他参加演出或自己组织的剧团有英宝剧团、英华年剧团、励群剧团、福升剧团、金英华剧团等。他曾经策划编演了许多新的剧目,自己最喜欢的首本戏有《铁马银婚》、《蟠龙令》、《狄青与双阳公主》;曾经参与开山的剧目有:《章台柳》、《英雄叛国》、《铁马银婚》等。20世纪90年代,他与汪明荃经常以“福升粤剧团”的班牌组织演出,演艺足迹遍及美、加、新、马、法、荷、澳及台湾等地。
他于1994年加入电视和电影界,曾与周星驰、成龙、袁咏仪、张国荣、萧芳芳、乔宏、梁朝伟、黎明等众多影视明星合作演出。1995年他因在电影《女人四十》中成功饰演角色,荣获台湾金马奖,又获1996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奖。
十七、李香琴 李香琴,原名李瑞琴,顺德勒流人,著名粤剧花旦。她在澳门长大,肄业于澳门励群中学,自小爱好粤剧,曾师事男花旦小莺莺,十六岁拜于谭秀珍、卢海天门下,又曾得到名伶陈锦棠的栽培。她先在日月星剧团演梅香,后到锦添花剧团任第四花旦,再在定先声剧团升任第三花旦,继后在余丽珍和关德兴领衔的大凤凰剧团担任第二花旦,其后随关德兴到星马走埠,与小生萧仲昆同赴越南演出,荣任正印花旦之职,开始崭露头角。李香琴在香港粤剧戏班中,素享“二帮王”的称号。1966年她在巨红天剧团担任正印花旦,与关海山拍档演出。
从1956年开始,李香琴在演出粤剧的同时,也进入电影圈参加拍摄粤语戏曲电影,其中最为众人熟知的是和余丽珍合作拍摄东宫与西宫争权夺宠的系列电影。1969年后她又涉足电视界,转而以电视艺员的工作为主,她在系列电视剧中塑造的大乡里形象深入人心。近年她以玩票性质偶尔参加粤剧演出。
十八、小神鹰 小神鹰(1939- ),原名梁锦伦,顺德杏坛人,著名粤剧文武生。他出身粤剧世家,从小受到父亲梁创军(知名粤剧小武靓少开)的艺术熏陶,师承其父习艺,九岁开始便登台演戏,演过《华光救母》、《癫婆寻仔》等剧目,中规中矩,颇有光彩,被观众誉为“九岁神童”。1959年后,他先后加入佛山青年粤剧团、佛山地区粤剧团,以小生、武生行当担纲演出,演艺日臻成熟,在观众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1983年被调到广东粤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曾经担任广东粤剧院二团团长的职务。
他的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对粤剧南派表演艺术传统既善于继承,又勇于革新。演出文戏温文敦厚,潇洒大方,担纲武戏也功架稳实,英气逼人。他主演的剧目很多,或以小生当行,或用小武应工,或以小武行当表演为基础适当糅合小生、丑生行当的一些表演手段,所以饰演的人物各具个性,各有风采。他的唱腔嗓子响亮,叮板准确,华美动听,韵味醇厚,是在吕玉郎“镜腔”的基础上吸收罗家宝“虾腔”的特色,并在开拓高音区的音域方面下苦功,从而形成他自己与众不同的唱腔特色。
他多年来主演过许多古装戏和时装戏,有些还脍炙人口,广获好评。在佛山时他主演的古装戏有《风雪卑田院》、《鸳鸯灯》、《阴阳河》等,其中的《风雪卑田院》曾经演出几百场。他演过的现代戏有《万水千山》、《苗岭风雪》、《闹海记》等,在《花蕊夫人》中饰演的赵匡胤,唱做俱佳,把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得丝丝人扣,在1993年第五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表演一等奖。他在《锦伞夫人》中甘当配角,所饰少数民族峒主饶有特色,与主角表演配合默契,在第五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表演配角奖、第七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小神鹰近年担任广东八和会馆副主席,热心公益,造福同行。他还不遗余力地收徒授艺,传播粤剧艺术,被聘为佛山青年粤剧团、珠海粤剧团的艺术顾问。2004年他举行了“神鹰依旧桑梓情——小神鹰从艺56周年艺术欣赏会”,将他毕生的艺术精华浓缩奉献给喜欢他的观众。
十九、罗鉴雄 罗鉴雄,顺德大良人,著名粤剧文武生。他十四岁开始入戏行学艺,师从著名演员陈新北,后来在广州“河南班”之乐声剧团任文武生。1954.年根据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工作委员会的安排,乐声剧团挂勾顺德县管辖,他随剧团到顺德落户演戏。罗鉴雄身材高大,扮相魁梧,唱腔清朗,做功大器,擅长扮演武将英雄一类角色,首本戏有《罗成写书》、《夜斩庞涓》等。他到顺德县粤剧团后,参加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拉郎配》、《大良斗官》、《碧容探监》、《金沙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山乡风云》、《三盗九龙杯》、《章台柳》等。罗鉴雄在担任顺德县粤剧团副团长期间,积极培养粤剧事业接班人。此前,著名小武卢启光、著名花旦潘楚华等,都曾经在他的门下学艺。
二十、欧慕芬
欧慕芬,顺德陈村人,著名粤剧花旦。她幼年时拜著名粤剧女文武生潘影芬为师,在广州“河南班”之乐声剧团任正印花旦。1954年根据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工作委员会的安排,乐声剧团挂勾顺德县管辖,她随剧团到顺德县落户演戏。欧慕芬是顺德粤剧团的创办人之一,担任剧团的正印花旦、副团长。她的戏路广阔,能文能武,善演苦情戏,尤擅反串男角,她的首本戏有《孟姜女》、《拉郎配》等。
二十一、曾慧
曾慧(1960- ),顺德乐从人,著名粤剧花旦。她十三岁开始学戏,转益多师,勤学好问,既有号称“武探花”的粤剧小武梁荫棠和著名京剧武师萧月楼教习基础武功,获得扎实的表演根基;又在演唱方面兼收中外唱法的精华,一方面随曲艺界“子喉王”谭佩仪练习粤曲唱功,另一方面又向男高音歌唱家罗荣钜学习咽音发声方法和基本乐理知识。在表演艺术方面,近向佛山粤剧团著名花旦梁菁讨教,远则投师粤剧名伶郑培英门下学艺。1976年她毕业于佛山地区粤剧演员训练班,师承的老师还有刘秀荣、叶虹珠等。
1977年她首次担纲公演粤剧《穆桂英大战洪洲》和《凌波仙子》,一炮打红,引起粤剧观众和同行的瞩目,坐正了佛山地区青年粤剧团正印花旦的位置。此后她与小神鹰、彭炽权等著名演员合作,习艺更加刻苦,演技进一步精进,先后到珠海市粤剧团当演员,到肇庆市粤剧团任正印花旦、团长。20世纪70年代,为了拓宽戏路,争取不同的观众群体,她拜香港慈善伶王新马师曾为师,两人曾合作演出《胡不归》、《白蛇传》等经典剧目。在此期间,她多次赴港、澳、台、新加坡、英国交流演出,其中最突出的是英国之旅和台湾之行。曾慧率领广东肇庆粤剧团赴英国伦敦演出,是英国第一次接待我国粤剧团出访演出,曾慧出色的技艺表演倾倒了伦敦的观众,当地报纸评论说:“曾慧打出手,准确地踢花枪的技艺,比英超的足球运动员还要高超。”有关方面还请曾慧在伦敦博物院名人墙上印掌留念。之后,她又首创国内粤剧团到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的献演之旅,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她多年主演的剧目有:《三凤求凰》、《烈女恨》、《南海神镖女》等。她主演的《凌波仙子》获1980年广东省青年粤剧团汇演优秀演员一等奖,主演《穆桂英大战洪洲》获广东省首届中青年演艺大奖赛金奖,还以《南粤龙母传奇》中成熟稳重的表演风格和充满朝气的创作激情,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十二、李宝莹 李宝莹,顺德大良人,著名粤剧花旦。她在香港长大,最初崛起于香港歌坛,与黎文所、钟丽蓉各自演唱芳腔、凡腔、红腔而驰誉歌坛,有“艺坛三宝”之称。其后,她又投身电影及粤剧,20世纪60年代初,她曾与林家声组织家宝剧团,又历任庆新声、颂新声的多届花旦。20世纪70年代,她开始与罗家英拍挡,组织大群英剧团,后又组织励群剧团。李宝莹除了从事演出之外,也担任培训粤剧新秀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她与林家声组成颂新声剧团,演出《楼台会》、《戎马金戈万里情》等剧目;又与罗家英一起回乡与顺德粤剧团合作,演出《章台柳》、《狄青闯三关》等一批剧目,深受观众的欢迎。
二十三、麦玉清 麦玉清(1967- ),顺德杏坛人,著名粤剧花旦。二十岁时以扮演《儿女恩仇慈母泪》中的武则天而获得江门地区首届艺术节表演奖。1994年下半年,广州五羊粤剧团聘请她担纲组团运作,经过排演名剧、改善经营,剧团果然大有起色。当年她还以演出《七月七日长生殿》参加广东省首届演艺大赛,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1995年上半年,麦玉清因为具有良好的艺术资质和可观的发展前途,被调到广东粤剧院一团,从此在多姿多彩的艺术生涯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她与著名演员丁凡拍档排演了《碧海狂僧》和《伦文叙传奇》两出戏,自己刻苦钻研,又得到粤剧名家郑培英、陈冠卿和其他前辈、同行的帮助和支持,表演更为真挚动人,运腔更加甜美流畅,演艺大有长进,演出后得到观众广泛的好评。此后的几年之间,她在表演艺术上屡创佳绩:以《宝莲灯•二堂放子》参赛,荣获广东省第三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因为在《唐太宗与小魏徵》中出色扮演女主角衡山公主,荣获,’95广东国际艺术节表演二等奖;在《红雪》一剧中,一人兼演母亲、寡妇、姑娘三个不同年代和遭际的颇具创意的人物形象,荣获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麦玉清历年主演的剧目,还有《唐明皇与杨贵妃》、《梁祝姻缘》、《魂牵珠玑巷》等。麦玉清先后多次赴新加坡、香港、台湾、美国等地演出,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