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三字经》作者讨论与文化遗产的继承

走进顺德·《三字经》作者讨论与文化遗产的继承

加入时间:2011-02-22 11:14    访问量:1363    信息来源:

2007年06月02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顺社联
 
春到江南花自开
——《三字经》作者讨论与文化遗产的继承
 
    虽然本栏目的《解密三字经》刊登结束,但不少读者仍在打听《三字经》这一研究是否有进一步进展。其实,研究工作并没停止,相反正向更纵深和广阔的领域延伸,并不断发现新材料,我们会在一定时间内将更多新研究成果陆续推出。
  最近,顺德区社科联为本栏目撰写了一篇文章,就《三字经》的文化意义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对我们在未来进行这一项目的定位具有深远的提示性意义,或许于大家对《三字经》这本启蒙经典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字经》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启蒙教材,其形式通俗,内容广博,文字精炼,便于记忆。在千余字的简短篇幅里,融入天文、历史、地理、伦理、人物、数目等多种常用知识,于方寸之中见宇宙,堪称教育小百科。明清以后多次被增补、修订和注释,深受欢迎。这部著作还被翻译为满文、蒙文、英文、法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影响遍及全国各地,超出了国界。对于中华文化这样一份珍贵遗产,我们有责任进行传承与保护,并结合其内容特点,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使之发扬光大,在中华文化的建设发展当中,继续起到应有作用。
 
作者的研究并非垄断《三字经》文化资源
 
  【虽然作者问题是《三字经》这本启蒙经典的关键所在,但并非作者问题解决了就意味着一个地区拥有了《三字经》的所有文化资源,相反,它意味着这一学术成果将融化到整个《三字经》文化研究进程中,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文化资源并最终有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在历史上是个悬案,一直未有定论。一般的说法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也有人认为是区适子。前段时间,顺德区的文化工作者和广东省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将多年的考查研究的成果,写成专题论文,在刊物上发表。他们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是籍贯属于今日顺德区陈村镇的南宋末年人物区适子。从论文来看,关于区适子是《三字经》作者的立论,材料比较充分,逻辑清晰,论证严谨,有较强的说服力。对此,今年4月初在顺德陈村召开的一次关于《三字经》作者问题的讨论会上,一些历史学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字经》作者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学术问题,要以事实为依据,按照客观、冷静、心平气和、以理服人的态度来讨论。从学术的角度而言,我们希望和欢迎对这一问题进行自由的讨论,相信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法,一定会进一步深化认识,有新的学术收获。而其具体的结论不管是怎样的,也都会有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字经》的作者讨论,引起舆论界的热烈反响。这说明《三字经》本身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反映人们对于作者所属这一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的浓厚兴趣。应该指出的是,讨论《三字经》的作者问题,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在垄断《三字经》的文化资源。顺德的学者和宁波的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应该是一致的,即以材料为依据,还原历史真相,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的遗产,而不是在争夺什么文化特权,不是在为某一区域谋取利益。事实上,《三字经》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三字经》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也是在千百年来人们广泛使用和继承中体现出来的。《三字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版本,经过多次的修订,直到20世纪上半期,还有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充实了不少内容。随着翻译文本的流传,《三字经》的传播史和发展史,更是超越了某一地区。《三字经》属于中华文化,属于人类启蒙教育文化,这一点得到了广泛共识。现在,政府有关部门对人类各种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虽然是依托不同主体来执行,但其实也贯穿了这样的原则。
 
文化产业应完好地保存文化价值
 
  【当今一些文化产业是在损害原有文化价值的前提下进行过渡开发,造成经济利益的追求超越文化的内在意义,因此,《三字经》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在完好地保存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挖掘与推广,达到传承与发展同步进行的目的。】
 
  关于《三字经》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不少人对此比较关注,提出了警示性的意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今的文化发展,市场因素的介入,或者说文化产业规律的作用,已经成为显著的事实。经验表明,文化需要产业的推动,文化在推广、传播和应用的过程当中,本身也包含了产业的因素,文化与产业难以分离。健康的文化产业,应当是不损害文化价值的产业,应当是积极向上、和谐正义的,能够提高文明水平的。而以文化为名义,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会损害文化本身的价值。近年来,这类现象确实不少,低俗化和铜臭味严重损害了文化的价值,社会公论特别是有识之士纷纷予以批评,有关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只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真正保持文化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人们共同努力,还需要在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过程当中逐步达到理想的状态。只要我们明确和实践这样的原则,我们的文化活动,对于文化遗产本身,对于文化的传承、建设与发展,是能够实现正面的效应的。
 
《三字经》作者的发现是顺德继承传统文化的新收获
 
  【区适子的发现并非偶尔现象,这是顺德近年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收获之一。在未来不断推进的文化建设中,必将有越来越多更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研究和现代文化成就不断面世,所有这些在增强顺德软实力的同时,必令顺德的文化成果与经济成就相互辉映,折射出顺德人经济之外另一种令人心折的精神风貌。】
 
  顺德是珠三角一颗耀眼的明珠。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农业县向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实力居于全国县域经济前列。近年来,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顺德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的同时,提出和实施文化名区建设的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通过文化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顺德对于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对于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视的,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今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代人的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2005年,顺德区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一套整理和研究顺德历史文化的综合性丛书《顺德文丛》(第一辑),共11部著作;最近,第二辑11部著作也基本完成。2006年,顺德区还安排8000万元资金,计划在三年内对全区的重点历史文物进行修缮保护。作为一个县级区域,如此重视传统文化,应该说是难能可贵。在对顺德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区适子写作《三字经》的新材料,推进了《三字经》作者问题的研究,这是顺德继承传统文化的一项新收获;顺德区文体局继续推进《三字经》文化研究项目,这是顺德文化名区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步骤,体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爱护,体现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体现的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对于文化作用的肯定与落实。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和谐社会构建,以及文化的发展,是顺德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动力所在。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体现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各个方面,成为一个地方的精神写照。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根本与源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今文化的发展必要条件,也是当今社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岭南文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浩荡长河中,位于珠三角腹地的顺德,其地位与贡献是突出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巨大成就的今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的发展建设,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一条:走进顺德·《三字经》的国际影响

下一条:走进顺德·南宋诗人区士衡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