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0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罗氏宗祠点点滴滴
北门罗氏宗祠平移工程虽告一段落,但关于大良罗氏的各种有趣话题仍未停息,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在大良生活了870多年且影响深远的大家族。近日,笔者就人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又进行了深入考究,继续发现一些有趣问题并引发出一些思考,于是连缀成文,供关心此事的读者参考。
关于南门罗北门罗
大良罗氏素有南北罗的说法。但他们究竟何时有此说法,别说当代人,就是几百年前的罗氏族人也深感困惑。因为最早在文字上提出这个疑惑的就是北门罗氏出身的大学者罗天尺。他写道:我大良罗氏之分南北房无世氵瓜三百余年矣。可见罗天尺以前三百多年前已有南北罗的说法,且他们没有多少因血脉亲戚性质上的交往。
罗氏族人于是也从历史上探究原因。因为他们在细究彼此来源时发现,他们都是江西南昌罗氏后人,都是始居江西,后迁南雄珠玑巷,然后南迁大良。但是,他们又发现彼此还是有点相异。如北门罗则有“官始兴”的记录,就是说曾有人在始兴为官,而南门罗有“雄州君”这位先祖,但北门罗没有。另外,他们南迁的原因也不同,北门罗因宋末胡妃事件南迁,而南门罗则因避金兵而到大良。时间也不对,北门罗在绍兴元年(1131年),而南门罗南迁则发生在十多年后。因此他们并非来大良后才分南北罗,而是因迁居时间不同而自然形成南北罗。
此外,北门罗氏族人又说在宋代建炎年间(1127~1131年),有一位先祖推算到珠玑巷一带将有大规模迁徙,于是他“游南海忠义乡太艮村”,发现这里山青水秀,留连忘返,并在绍兴四年(1134)带着三个儿子和子孙媳妇十五人来到凤山南面定居下来,于是成为罗姓南迁的先祖,这个说法可成为北门罗南迁时之所以选择大良的生动细节和原因。因为北门罗也确认他们在绍兴四年定居大良。
言归正传,他们虽推断彼此同一宗祖,北门罗却是因“同姓寻亲”而落户大良,但是他们彼此都无法解释经历宋元明三朝双方都没多少交往的文字记录,只是在明朝景泰四年(1452年)北门罗的罗忠才与南门罗的罗姓族人和当时大良的士绅一起上书请求成立县城。因而他们觉得彼此“同为宋末参军之后,同籍南雄,同迁大良,同请开县,九图也同”,即使不是一脉相承,也是叔伯兄弟,也一直寻求彼此多加联系,密切沟通。
当年建罗氏宗祠用了多少钱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北门罗氏族人倡议建立大祠堂,消息一经公布,族人纷纷踊跃捐款。根据族谱显示,共有168户人家和兄弟捐资合股,其中捐款最大数目的个人是21.2两白银,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因为当时七品知县的一年收入也只是45两白银。族人大多捐款数目为一到五两,不少也有几钱甚至一钱,从中可看出当时他们同心协力,共臻大事的景况。
据统计,当时建设这一大宗祠用于购买土地的费用是224.7两白银,祠内拜亭费用为365.94两白银,建门楼则用354.23两白银,建寝室及迁改拜亭公用白银667.49两,合计共用白银1612.38两。那么这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按照不变价直接换算。明朝万历年间如张居正那样一品高官的俸禄是一年大米一千石。当时一两白银可买米二石,也就是376斤大米,也等于说一品大员的年俸为一年五百两白银。罗氏宗祠的建设费用相当于当时三名一品官员的全部收入。按照直接的换算方式,当时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700元人民币,那么耗费白银总量就相当于现在100万人民币。当然这些都是按照不变价格来换算,并不等对,若按浮动价格则远远超出这个数量,从中可见这在当时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略说罗忠
北门罗忠对于顺德建县的贡献人多有评述,此处不表。罗忠在上书请求成立新县时,曾撰《上制府揭侍郎请立县书》,言切意恳,质朴在理,且心怀大局,目光深远,令读者动容,其中“善智者图见于大,善谋者定计于远,见大者,故能察微而知著,计远者,故能因乱以成功”虽是劝人话语,但也多少有点夫子自道。尤其是他指出东涌、马宁、西淋三地离城市遥远,民众刁悍,大海弥漫,极易生乱,因此他建议政府成立县城。当时他还带头捐出城东西南北周围一千四百八十六步,面积多达五顷七十一亩。他们拥有税地,同时还带头捐筑大良县城的城池、仓库、衙门等建筑,当时大良九图九十户人家,都是以罗忠为首的乡绅们设法安顿,合力成立一个崭新县城,因而他对顺德县在历史上的出现以及大良几百年的城市建设模式起到不可没却的作用。
几点建议
罗氏宗祠虽只剩下一个门楼,但其历史意义却不可忽略。它虽没杏坛黄氏大宗祠的沉雄,也缺乏北滘五间祠的开阔,更比不上乐从陈家祠的大气,但却因罗氏族人在顺德历史上的特殊贡献以及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突出地位而卓然鹤立,尤其是平移过程中罗氏后人纷纷出示珍藏多年的族谱、文献、实物,极大地丰富了罗氏家族的研究资料,让世人对这一家族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获得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不妨在门楼旁设立一个清晰简略介绍罗氏宗祠及罗氏族人历史贡献的牌匾,让行人和后人通过这些文字和古老的门楼对顺德历史有一个直观又深刻的理解,条件允许的话,更可建造一个简朴展览馆,展示相关资料,成为人们了解顺德历史和祠堂文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