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篆刻家罗子宪

走进顺德·篆刻家罗子宪

加入时间:2011-02-21 15:33    访问量:1232    信息来源:

2006年08月18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至少要读《论语》
———顺德篆刻家罗子宪先生谈传统经典阅读
 
    虽然这是个推崇时尚的现代社会,但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人士却不断呼吁传统经典阅读。因为一个对自己传统民族文化精粹都莫名其义的人,注定无法立足当代和走向未来。
  传统经典阅读一直是关心国家未来的人不遗余力倡导和提倡的课题。在顺德进入现代化城市的今天,传统经典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具深远眼光人士共同关注的热点,但是如何更科学地学习这些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如何,这也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于是,本专栏从今期开始,将陆续刊登我们采写的本地文化人士和外地文化权威对传统经典的诠释和他们阅读的经验和受到的人生影响,让大家对这些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切合实际的理解,从而让这些看似遥远的文化精粹真正走进我们的寻常生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滋润并丰盈着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读‘四书’、‘五经’是一个人立世为人作文自娱的基础。”82岁的顺德老篆刻家、书法家罗子宪在他简朴古雅的家中对我们如是说。
  说起大良罗姓,熟悉顺德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清末礼部尚书罗惇衍就是罗子宪的祖父。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名士罗瘿公、章草大家罗复堪都是罗子宪的伯父,而他父亲罗宗勤也是清末秀才,因而他自幼受廷训,自然别于寻常百姓家。
 
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的篆刻名家罗子宪
 
有时候一个词语可以改变一生
 
  “我父亲当时在本地做教书先生。我自然成为他的学生。四五岁时,我们就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实那时候也不太明白里面的内容,只是琅琅上口,略知其意,年纪越大,理解越深,到现在更觉得这些简朴的话语言浅意深,终身难忘。有时候,一个词语,就能改变自己的一生。如‘勤有功,戏无益’等。”
  “十五六岁时候,我开始读《诗》、《书》、《礼》、《易》、《春秋》,因为当时年纪已经不小,所以理解起来比较深刻。后来教育部规定要读《曾国藩家书》和学习图画、音乐、体育,尤其是算术,因为那时候社会上已经开始逐渐淘汰四书五经,人们只要掌握珠算就能进入商行办公室,相当于现在的人通晓电脑就能进入办公室当文员一样,不懂的话只能永远跟别人打下手。所以那个时候我苦练算盘,希望能有个立身之道,但因为我没有社会关系,无法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而我父亲只会读四书五经,不懂术科,他看到很多朋友投身商业,腰缠万贯,他也深感单纯的四书五经不切实际,让人逐渐边缘化,所以他也希望我能从事商业,我也一直往这方面努力,但命运却老是让我难以实现父亲的理想,而偏偏就是四书五经这些经典让我终身受益,并成为我赖以谋生的手段,人生,真是难以尽说。”
 
《三字经》让我们明白浅显的典故和做人道理
 
  在回忆当年读书的情景时,罗子宪说,“少年时代读《三字经》,虽然是顺口背诵,但不知其所以然,到后来逐渐明白一些典故,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融四岁,能让梨’、‘若梁灏七十二,对大廷,魁多士’等等,这些浅白的典故在告诉我们动人故事的同时,又教导别人谦恭、勤奋、关心他人,既为日后精读经典打下基础,又让我们初步认识到人生的一些规则与品德,同时又让大家在诵读中知晓作文写诗时的基本韵律,古人在这个方面其实是很花心思,自己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童年时代的启蒙书仍能大多脱口背出来,而《三字经》开头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将人的本性一言尽括,让我们终身受益,也成为我们待人处世的一个潜在准则,更成为我们理解和比较不同人群志趣修养的一个窗口。”
  在谈及读四书五经对他到底有多大影响时?他说:“我觉得自己一生都深受影响,直到现在,可能一直到将来。譬如《孝敬》,虽然薄薄一本,但我觉得很重要。所谓‘孝敬通,四书熟’。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的恩情都不懂得报答,兄弟姐妹的关系都弄不好,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因而这对于一个人在内修身养性,在外立世处人都是基本读物,而《礼记》又是另一本教导遵守传统礼教规范的好书,因为如果这些基本皮毛都不晓得,确实让人不敢走向社会。现在人们都喜欢读新书,对这些古老典籍不感兴趣,也没有多少人懂得这些古代礼仪,看到越来越多的常识性笑话层出不穷确实叫人感到无奈,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我们现在都扔在一旁,无人整理学习,确实让人感到不安和愧对前人。”
 
《论语》是本充满智慧的书
 
  在问及哪本书最应该先读时?罗子宪说:“郑板桥说他一天不看四书五经就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觉得士农工商都需要读一下这些书,至少要读一读《论语》,就算一知半解总比无所知晓强得多,不过我们又不能读进去走不出来,成为书呆子。以前我也看见很多读书读得脑袋僵化的人,这就没必要。所以我们既要读正史经典,又要用稗官野史来冲淡这些高论正议,这样人才仍行圆思方,内圣外王,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却认为论语至少能让人变得更接近现实,更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包括自己,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引导别人自我修炼再去兼济天下,所谓‘修身平家齐国治天下’,人如果连修身都不晓得,平家也就办不到,更遑论管理和治理各种国家大事了,所以论语是一部非常智慧的书,虽然都是大实话,但让人活得更明白,活得踏实。”
  至于传统经典对他个人的影响。他说,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写文章方面,古人那些句式韵律其实精妙,很值得我们借鉴。现在许多人都喜欢长篇大论,其实古人却推崇简朴,能省就省,让人一目了然,所以古书读得多,自己的文章就会变得自觉得简洁。另外,许多前人的好文章,如果我们连基本典故都弄不懂,那读起来就会索然寡味,更贻笑大方。当年纪晓岚的一位姓牛的亲戚结婚,让纪晓岚写副对联,纪晓岚一挥而就:秀阁团圆同望月,香闺静叫对弹琴。别人都笑得前俯后仰,而这位亲戚却莫名其妙,因为他不明白这对联暗藏犀牛望月,对牛弹琴的含义,于是成为别人笑柄。可见经典阅读对于一个人走向社会非常重要。”

上一条:走进顺德·方言试考.11

下一条:走进顺德·方言试考.12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