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10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灯市花如昼
“元宵”约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把天、地、水人格化,尊为“三官”,并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的月圆之夜相配,总称“三元”。于是,正月十五,便是天官赐福的上元,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的中元,十月十五就是水官借厄的下元。人们往往在上元春夜点灯纵乐,以艺媚神。因“夜”与“宵”同义,后人遂多称上元之夜为“元宵”,千年承传,便演绎成今天的元宵佳节。
上元观灯
昔日许多古俗代代相传同时也不断流失,但元宵之夜看花灯却得以完好保存。《顺德县志》里就讲:上元观灯,或作秋千戏。另一段清人笔记更有具体描述: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这种饰童就是现在盛行于顺德乡村的秋色。
因为昔日一直有“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这一风俗。元宵当晚,到处都张灯结彩,花灯绚烂。所谓“蜡炬金樽烂漫红”、“九衢士女月明中”。民国时代顺德大诗人黄节曾有一首七律描写元宵灯节,其中就有“万人遮道看花日,百郡迎年祀灶书”和“月明天下张灯节”等诗句勾勒当时万人空巷看春灯的盛况。
元宵的白天如何?清代顺德诗人黎简留下一首珍贵的诗句,让我们得以体味出元宵佳节的别样景致:云散轻含水,花多暖破烟,香丝缭鬓影,酒力懦琴弦。真是春风扶柳,美景当前,把盏对月,酒力难胜。南海诗人梁佩兰也有“最好一春惟此夜,可堪红烛当华灯”和“亭湖箫鼓连村巷”描述当时迷人景象,前人精彩的诗歌,为我们保存了昔日元宵佳节充满乡村自然气息和郁勃古风的大量信息。
大良鱼灯
大良鱼灯在清代与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三足鼎立,争雄斗艳,盛极一时。大良鱼灯脱胎于佛山秋色,后渐从秋色转为春色。不过大良鱼灯十分讲究精工制作,据一直留意顺德民俗的李良晖先生介绍,那些工匠制作的鱼灯连每条鱼骨的大小尺寸都不能有毫厘差池,否则就要重新制作。另外,设色浓淡相宜,而且鱼肚内灯座上燃着的蜡烛不仅让鱼灯艳丽夺目,栩栩如生,更叫人称绝的是无论鱼灯如何的翩翩起舞,那烛火都能不灭且不燃鱼身,因而鱼灯成为清代大良元宵佳节最为引人瞩目的景观。据史料记载,1936年香港曾举办“银禧大典”会景赛事,顺德艺人的鱼灯便一举夺冠,名颂一时。可惜后来抗战军兴,遍地烟火,这一民间艺术也代乏传人,从此销声匿迹。近年有关部门深入挖掘这一民间艺术,并延请民间艺人赓续薪火,去年李介甫小学的鱼灯出现在亚洲艺术节的表演队伍之中,叫人眼前一亮,这也算是失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在当代的新生吧?
家家点灯与开灯
据李良晖先生介绍,顺德当年有“春节点灯,十六团灯”的习俗。每年农历初一,许多家庭便将日前买来的树头灯点上。这树头灯是用山树截留头做成灯座,人们再用一个大茨菰放置其上,然后将蜡烛插入其中,燃点后吊挂起来,名曰:点灯。每天晚上添烛礼拜,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便不再添加蜡烛,名曰:团灯,然后当天叩谢神灵庇佑。据李老师回忆,当时千家万户循此俗,薄暮微昏后,灯点万家,明亮宁静,一派郁郁古风,处处绵绵春意,叫人心生暖意。
如今顺德乡村仍有开灯习俗。据顺德著名籍学者陈荆鸿先生回忆,“当年各姓祖祠,便有所谓开灯这一回事,凡上年生子的,都送一具添丁灯到祖祠去。”这就是几十年前颇为古老的传统习俗 ,如今在形式上多有改变,但内涵仍存。
猜灯谜与黎国廉
据老人们回忆,昔日元宵佳节许多店铺门口都吊挂着一盏自动旋转的灯笼,唤作“走马灯”。灯上挂着许多谜语,顾客若能猜中便可打折购物。后来,不少艺人在华灯上写上谜语,让人们在赏灯之余竞猜谜语,并成为顺德一项经久不衰的艺术活动。
讲到灯谜,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灯谜巨匠黎国廉。黎国廉出生于杏坛昌教拥有九十九道门的黎家大宅。其父就是清末在台湾防内奸,御外侮,励精图治的爱国良吏黎兆棠。黎国廉不仅是岭南词坛名家,更精研美食,不过他最引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中国灯谜的突出贡献。
他在民国时期任职北京,每年春节回乡探亲,他都将北京的谜语带回家乡,省亲后又将广东谜语带到北京,不遗余力地交融着南北两地谜语精华,因而获得“谜国雁臣”的雅称。黎国廉善制谜语,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谜底是官署“行中书省”,叫人称绝。后人根据这一谜面衍生出另一现代谜底,就是猜一个外国作家,那便是“托尔斯泰”。这位誉为“谜中亚圣黎六和”的谜语高手,在谜圣陈起南去世后,精心编辑这位谜坛天才的遗稿并出版《张黎春灯合选录》,为保存和弘扬这一国粹而不遗余力,备受后人称赞。因此,顺德灯谜能代有传人,确实与热心灯谜艺术的历代名家心血浇铸密不可分。
正月十六与摸门钉
《顺德县志》记载: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后来人们还在田野上席地而坐大啖生菜。另外她们还在干池上放置螺蚬去摸,因为传统说法是若能摸到螺则预兆能生子,摸到蚬则预兆生女。这种摸法跟清代北京摸门钉的习俗十分相似。那是“妇女欲得生养,相约于早春燕九节(初一到十九)夜到城门或庙宇门前摸钉,企得梦熊之兆”。梦熊就是生子。因此在清代,有一首诗说:闺梦入春多吉兆,正阳门外相嘲笑;摸钉月下尽宜男,输他夫婿年尤少。此外,还有“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岁宜男定是谁”的说法。当年广州一带女子也有这一风俗,不过她们害怕别人嘲笑,于是多趁夜去摸门钉,希望来年得子。但她们实在太怕别人看见,所以都来去匆匆,一伸手摸到门钉就疾走不停,生怕被人瞥见,后来“摸门钉”就成为吃闭门羹的代名词。
当我们吃着汤圆阖家欢聚、赏灯玩月时,回味一下这些古老的传统亦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