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发现顺德·黎简交友实录

发现顺德·黎简交友实录

加入时间:2011-02-18 11:55    访问量:1231    信息来源:

2005年12月16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常托清风念故人
——黎简交友实录
 
    黎简诗歌峻拔幽峭,意中有画。画作“章法新颖,格调别致”。书法流秀道美绵里藏针。三绝独冠,称誉一时。足不出岭南,名动京华,连文坛大腕翁方纲、黄仲则、李文藻、李调元等都与他诗书交流,慕名相访,但因他多年生活在陈村弼教,偶尔小住省城、佛山,至多也是到县城大良或杏坛、龙江、桂洲等地访友探朋,因而所交多附近文士。
    但是,作为一名诗人兼书画家,他极具敏感细腻的艺术触角,常于细微处见天地,如“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籍落花眠”。作为一位极具艺术气质的平民诗人,他虽不时孤傲难羁,但对朋友总是倾注一片赤子般真情,所谓“交深时有泪,贫极莫言情”,因而,深获挚友理解与爱戴,自然,也正是这种淡若秋潭的布衣至交,成为维系黎简与整个外面世界的一根红线,并牵引着他走向更为广阔的人间天地,使得这位天才诗人孤寂的内心溅起星星点点充满人间温情的友情火花,同时激发着他不绝的创作激情与对生命的深沉眷念和对谊情的格外珍视。
 
 
良师益友黄丹书
 
    当年黎简从广西回顺德后,“独立市桥人不识”。黄丹书见其天才纵横,遂相机揄扬,彰显其才,使得他顺利步入文坛。黎简初时自恃才华卓越,常口出大言,黄丹书每每婉言规劝,令黎简心服口慎,引为挚友。
    黄丹书,大良人,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每试辄冠,与人为善,不露圭角,手不释卷,学博识深,士林尊之为“泰山北斗”。有这位诗书画三绝的良师益友时时提点,确实是黎简平生大幸。因而黎简也深有感叹地说:爱尔雅言无孟浪,不言时亦溢幽芬。可见黄丹书确实是位“袖手无言味最长”的雅正君子。黎简觉得自己虽“我长尔(黄丹书)十龄”,但深知他“力才百倍我”,再加上彼此都是乡间秀才,因而“苦乐虽异势”,但他真诚地希望彼此“相期如兄弟”。黄丹书也深知这位一肚子不合时宜的黎简“应俗无心真漫浪”,是位值得深交的朋友,于是彼此过往甚密。
    作为诗人,黎简时常充满艺术家的激情与单纯。寒冬,他偶尔躺在床上也悠然回忆起当年在蚱蜢舟上领略湖光山色的快乐时光,于是写下“寻常湖水分江路,五六词人两画师”的诗句相赠,而黄丹书也发出“何时共泛浈江水,重捡溪囊赋远游”的回应,真是一对悠然互答的诗友。
    有时候,春光满目,他又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落花流水光阴似,白发青山主客谁”的感叹和“世少愚公多智叟,吾师老子复婴儿”的慨喟,因为他一直引黄丹书为知己,故时时以诗求共鸣。偶尔,他们同床共被,挑灯夜语,“一夜深谈百年意”。这,自然让人联想到黄庭坚那首著名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有一年,他“泊舟县城下,夜中吟望,风烟浩然,因怀虚舟(黄丹书)在五羊城时正中伏”,于是作诗四首,遥寄知己,他希望黄丹书“无行且行乐,伤叹付诗歌”,莫似自己“有愧问行藏”,“中年悲奈何”,真可谓至诚无言,甚至是“一厢情愿”因而黄丹书也深深感叹黎简的一片真诚。这时的黎简,与平时人们印象中出言不逊,高歌呼号的狂士大相径庭。相反,倒是位“相见眼终青”的平易文士。 
    有时,秋雨一场催梦醒,他也摇笔寄诗,写出“晓见风前叶,青红绚绿苔”的秀丽诗句以消减伤离迟暮怀人夜的愁戚。有时,丹书相访,他更净扫花径,开樽邀友。平时,他俩也“严城秋寺对榻眠,花竹影繁灯火昏”,他深知黄丹书“平生所学金无矿,万物归根河深源”,因而时时奉为师友,黄丹书也知道这位“笔墨浑成,风神疏远,盖得古人不传之秘,而绝无规仿之迹”的“樵翁”是位地道的艺术家,因而诗画互答,彼此题赠。黎简去世前,郑重遗嘱黄丹书“述其事状”,这位敦厚的文士自然应友遗命,为他写下《明经二樵言行状》,他更在行状末端发出“以君之才,纵横驰骋,若明代临清谢榛、山阴徐渭、南海邝露,非其伦乎?”的感叹,可谓知音至言,这也不枉黎简黄丹书生死一场。
 
君子之交张锦芳
 
    在清代乾隆期间,黎简与大良黄丹书、龙山张锦芳、番禺吕坚被李调元合称“岭南四家”。张锦芳性温悟敏,后入读国子监,被钱大昕、纪晓岚等国学大师称为“奇人”。张锦芳三十三岁成解元,中进士后成翰林。
    黎简与张锦芳相识甚早,张锦芳曾赠砚黎简,于是这位诗人便发出“伤离卧病年年事,岂有名山与此君”的答谢诗句回赠张锦芳,因为他深知“人生称志良不易”,更“深惜越鸟能择木”的张锦芳,希望他能“种瓜邵园”。所谓“种瓜邵园”是指汉代邵平曾为秦朝东陵侯,秦国破灭后,他在青门外种瓜,品种其佳,名闻遐迩,后来含不仕隐居之意。
    一年初春,“入春八日剧无事”的黎简“便欲寄诗慵未题”,因为他看见“日落桃李桥,天高花转明”,于是,“思君入遥夜”,提笔聊寄情。张锦芳深知这位与自己一起谈诗论文的黎简“相对减狂态”,但更“怜君意气真”,因为他知道,黎简虽“成风大匠更挥斤”,但从来都是“万卷雌黄不妄下,胸中经纬划然分”,是位创作严谨的艺术家,因而才获得“樵夫名声满人口”的盛誉,并非后世相传的那样随意纵横,点划草草,故而对他珍重有加。
    有一年,黎简久居不出,了无消息,人们谣传他已作古人。后来大家相逢湖畔,恍如梦中,张锦芳更馈赠新笔,黎简深感其情,欣然提笔写下“不死友朋喜,此生贫病除”的欢快诗句以谢一片冰心在玉壶,从中也可看出他们肝胆相照的君子之交。
    庚子年间,张锦芳北上京华,情同手足的黎简“行烦故人语,为送故人行”,“为君拼小别,乡信漫相催”,因为他感叹“生死中年泪,江山倦客归”,虽然京华处处是瑶池,但他还是提醒好友记取故乡“是处好风物”。
    作为久居乡村的诗人,他“知君万里三年路”,其实“身心悲喜关荣落”,因而,在后来与诸友笑谈时,也深念远在京华的张锦芳,他讲“故乡虽炎瘴,中道可容与,”而冠盖满京华之地,“诸君列御流,齿冷无热语”,因而他期盼“君乎早归来,相期候风渚”。可谓暮云春树,真心可鉴。
    后来,张锦芳南回省亲,黎简大喜注心,他净容洁衣入县城,“许谈哀乐野人闻”,让他尽诉京城见闻给自己听,可见他们不因职官高卑而行如参商,相反,行车戴笠,下马相揖,班荆道故,相对忘言。不过,“行藏身不稳,好恶术仍疏”的黎简,面对青云有路,满面春风的挚友,偶尔也禁不住发出“风尘愧相见,一见一愁予”的丝丝感叹,而张锦芳也不时周济这位一生贫彻骨的二樵先生,后来,知他典衣求食,更题诗破愁,可见他们赤诚一片,衰年未改。多年后,张锦芳英年早逝,黎简沉痛地写下“俊健独亡衰病在”的诗句怀想那份珍贵的友情。
古今人在布衣交
    正是黎简以诚待友,一片冰心,赢得当时高官文士的赞赏与敬佩,如翁方纲的“于苏窥杜法,诗境乃升堂”和李文藻“何当访丹灶,共踏苔斑斑”,更赢得友朋如黄仲则“其人与画皆千秋,令我悄然思旧游”的称颂和宋湘“二樵为吾同时第一诗人,书画皆臻能品”的高度评价。
    一生信奉“古今人在布衣交”的他,不仅与番禺秀才吕坚定盟一生,彼此相知相助,更在劝说这位“疏狂名阔貌为恭”的乡间才士“计为身谋早课耕”这样大实话的同时,偶尔也发出“太白君前世”的赞叹与“犹谋折腰米”的慨叹,这正是当时一批无法进入仕途杰出人才的共同心声,而听到均安才子胡亦常病逝时,他丝毫没有对手自逝,大喜注心的狂喜,相反写下“惜哉胡豸浦,吾辈失风骚”的哀痛诗句和“漂泊文章贱,存亡意谊牢”的感喟,由此可见他对友朋的真诚与纯真。
    很多时候,这位一身布衣,策杖独行的三绝畸士,徘徊乡间,分花拂柳,与乡邻闲话桑麻,因而深得村民邻居喜爱。园翁送他一盆芙蓉花,他便题诗相赠“直得居香国,茅堂愧浣溪”;自家庭院梅花盛开,他“折与阿婆看”;邻家好学,他也赠诗“勉共千秋事,吾生岂有涯”来相鼓励;新春大年,别人窃去他门口对联秘加珍藏,他也不愠不怒,而是笑眯眯地挥笔重写;市场上售卖他书画赝品,深受穷害的他真诚地说“安得以我手,遍赠穷独士”,其光风霁月,可见一斑,也足回复这位三绝名士的真面目。 
 

上一条:发现顺德·黎简夫妇

下一条:发现顺德·疾病缠身的黎简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