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港澳海外顺德邑贤录.第二集
索书号:K296.53/34
潘祥先生,顺德杏坛光华村人。香港潘祥记柚木地板公司东主,香港顺德联谊总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顺德杏坛同乡会会长,顺德市荣誉市民。
潘祥先生出生于劳苦的农民家庭,自幼丧失父母,年仅15岁就只身离乡到香港谋生。初时以卖豆腐为生,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也只赚得十多元,生活十分艰苦。後来又做过搬运工、泥水杂工等工作,饱尝草根阶层的艰难困苦。几经艰辛,省吃俭用,才有了点滴积蓄。靠这点积蓄,他开办了潘祥记企业有限公司及民生木材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潘祥先生在日常工作中,凡事亲力亲为,平素生活俭朴。公司除工场职工外,董事长、经理以至勤杂等各种工作都是潘祥先生一人承担。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潘祥一家人都养成勤俭家风,其女儿白天在中学任教,晚上当别人的家庭教师,靠勤劳所得为家庭增加收人。
潘祥先生身居香港,心系故乡。改革开放之初,家乡杏坛的教育条件还很差,政府拟在光华村兴建一所初级中学,以解决附近几个村的小学生升初中的需要。当时虽经多方努力,也只筹得9万元。潘祥先生得知自己家乡兴建中学,非常高兴,旋即回乡了解情况,并率先捐助30万元作建校启动资金。学校动工几个月,教学大楼首层尚未完成基建,资金业已告罄。眼看工程将要停工。潘祥先生偕夫人回乡探亲,得知这一情况,就对建校负责人说:“遇到困难,不要灰心,要坚持抓好工程质量和进度;资金不足,我绝不会袖手旁观,我们全家人一定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潘祥太太也说:“潘先生决定支持家乡办学的事,我完全赞同。建校的工程费就由我们全部包下来。”潘祥先生节衣缩食,在两年间分期分批共捐资160万元,使建校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并於1985年落成交付使用。经顺德政府批准,该校命名为“光华潘祥中学”。顺德的老县长吕根先生在一次访港时拜候了潘祥先生,看到他勤奋俭朴、既当老板又做伙记的情形,感慨地说,潘祥先生这样支持家乡教育,太令人感动了。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潘祥先生还捐赠各种教学设备和文体用品。捐资设立奖教奖学墓金,激励师生奋发向上,他还捐资为家乡修建水泥公路、兴建文化康乐楼等。多年来,潘祥先生为家乡的公益福利事业捐资逾300万港元。
潘祥先生乐善好施,先人后已,桑梓情深。他在光华村有一间祖屋,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间十分简陋的砖瓦平房。有人曾劝他:你捐这么多钱回乡办学,怎么不为自己建一座像样的房屋呢?潘祥先生说:兴教育才,提高下一代的科学文化水平才是根本。捐资办学,匹夫有责。自己建屋是小事,可推迟一些。当年《澳门日报》记者杨达夫曾问潘祥先生为什么会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兴办家乡的教育事业,潘祥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自己年幼家贫,仅读过两年私塾。文化低,做事就困难,所以特别感到文化知识的重要。而且在科技发达、文化昌明的今天,国家要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是不行的。现在我的子女已经完成高等教育,我可放心。但家乡办学有困难,我感到不安。我个人辛苦些,悭俭些,拿些钱来帮助家乡兴教育才,造福后代,我感到无限的安慰。潘祥先生最近还表示,日后“光华潘祥中学”需要扩建,他将一如既往,力尽所能,全力支持。
为表彰潘祥先生不遗余力捐资兴教办学的高尚品格,顺德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授予他“顺德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

潘祥(前一)在参观杏坛光华潘祥中学。

潘祥先生生伉俪(左二、左三)参观光华潘祥中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