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2-07-02 09:06 访问量:3164 信息来源:
链接:http://www.kuke.com/kuke/featured/list/86A614C038A711E0A68FF4F19089602B/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他不仅是巴洛克时期欧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近代西洋音乐的开山鼻祖。1707年,巴赫获得了米尔豪森的圣布拉修斯教堂管风琴师的职务;1708在萨克斯--魏玛公爵的教堂任管风琴师;1723年5月,巴赫举家迁至莱比锡,担任了托马斯学校(附属于托马斯教堂)的乐监和莱比锡市的音乐指导。此后27年,巴赫一直在这个职位上,直至逝世。
巴赫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音乐创作,从他的音乐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他始终没有离开德国,但他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吸收了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并把它们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使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其水准之高远远超出了他的许多同时代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浩如烟海,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后人往往把巴赫看作近代西洋音乐的创始者,甚至称他为近代音乐之父。巴赫在欧洲音乐史上的这种突出的地位,高尔基的一段话是最好的概括::“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雪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
《G弦上的咏叹调》为巴赫《D大调第三序曲》(组曲)的第二曲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19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此曲一经上演便广受欢迎,追根溯源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原是巴赫的杰作。百余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的钟爱。有意思的是,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远要比知道《D大调第三序曲》(组曲)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1995年美国导演David Fincher执导的电影《Seven》(《七宗罪》)就选用了巴赫的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作音乐衬托,使电影所阐述的寓意更为深刻。电影中发生的七宗谋杀案,分别和《圣经》中的“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骄傲、好色、嫉妒和愤怒相对应。电影中这首曲子出现的场景是:两个警察为破案寻找犯罪线索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暗黄的灯光,一排排书架,蒙着灰尘的厚重书本,弦乐缓缓响起,那种宗教的情绪马上弥漫开来。给这部电影的名字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使镜头里出现了一种与人类的受难相关的深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