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信息> 其他资讯 >“碧玉雅集”顺德村居艺术融合沙龙在勒流黄连画家村举行

“碧玉雅集”顺德村居艺术融合沙龙在勒流黄连画家村举行

加入时间:2025-11-04 11:02    访问量:5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10月的最后一天,午后的阳光穿过黄连社区古榕树层叠的碧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摇曳的光斑。在由旧小学改造而成的黄连画家艺术村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香道师玥玥女士案前的一缕青烟、茶人魏兰壶中沸腾的水声、书法家笔走龙蛇的沙沙声与古琴、箫的悠扬旋律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名为“碧玉雅集”的闲适画卷。
  阳光随着时间缓慢推移,光影在流觞曲水间移动,几尾锦鲤在池中悠然嬉戏——空气、光影与人的心境,都在这一刻变得柔软而滋润。
  这场名为“碧玉雅集・声绘乡祠——顺德村居艺术融合沙龙”的活动,远不只是一场风雅集会。它标志着顺德推动“艺术家进村”从“空间入驻”走向“内容共生”的一次关键深化。
  从“画家驻村”到“音乐驻祠”:艺术潜入村居“毛细血管”
  作为艺术赋能乡村的先行者,黄连画家艺术村在“村主任”殷华锋的带领下,已从废弃校舍蜕变为拥有13位驻场艺术家、10个流动创作驿站的文化高地,举办了89场高品质展览。
  殷华锋说,他们从画家驻村,到现在音乐驻祠,是让不同门类的艺术真正融入村居的毛细血管,既提升品位,也服务乡亲。
  “碧玉雅集”项目选择三座代表性村居的老建筑、老祠堂作为长期艺术驻点,让“箫遥游”“大音琴箫”“太朴传音”三大音乐品牌扎根村居。艺术,正从视觉走向听觉,从固定的展厅走向流动的生活空间。
  深厚底蕴,是艺术生长的沃土
  “黄连自古崇文重教,早在元代已设立文阁,科举时代出了11位进士、25位举人。”勒流街道黄连社区党委书记萧国松介绍。他身后,何诒燕堂码头的明代石狮静默矗立,见证着往昔水运的繁华;由旧厂房活化而成的工业遗址公园,诉说着另一个时代的辉煌。
  萧国松表示,仓沮圣庙、雪圃学校、古榕树等文化地标,以及远近闻名的“厨师之乡”美誉,共同构成了黄连独特的文化肌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在黄连不是无本之木。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今天各类艺术形式能够在此落地、生长、融合的沃土。我们的目标,是让古村在文化自信中焕发新的活力”。
  “碧玉”之美,在于融入日常的精致
  对于“碧玉雅集”的深意,顺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艺术和电影股(公共服务股)股长李桑桑阐释道:“在‘文化人,到村居去’的号召下,我们希望将艺术带到顺德的各个村居,在这座碧玉般的岭南文化精致小城中,传承与弘扬我们独有的岭南文化。因此,区文广旅体局与区文艺中心联合黄连画家村,共同打造了‘碧玉雅集’。这个雅集将从黄连出发,逐步走进更多镇街与村居,将艺术的种子一路播撒,让艺术家们在这片土地上创作出既有精神高度,又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让演出走入乡间,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副总干事姚俊则从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转变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碧玉雅集’是我们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思路的深化实践。”姚俊说,“我们不仅输送演出或展览,同时还鼓励艺术家像种子一样扎根村居。演艺中心的运营也需要探索创新路径,将演出活动带入村居,不仅是文艺中心对此的一种具体实践,更是拓展艺术受众、激活社区文化活力的有效尝试,可以与社区、与居民共同生活、共同创作,形成一种可持续、有内生动力的文化生态。”
  雅集的氛围在“碧玉”主题现场创作环节达到高潮。知名书画家廖艺波作为主创率先开笔,与中国音乐学院童佳一博士、星海音乐学院才子李子尧一起,带领在场所有嘉宾朋友,无论专业与否,共同完成《碧玉赋》的创作。
  夕阳西下,雅集渐散,但悠扬的箫声已开始在黄连的老建筑中定期响起。它诉说的,不仅是艺术的回响,更是一个古村正以艺术为针、文化为线,用“碧玉工程”的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锦绣画卷的新故事。

上一条:佛山举办艺术展,弘扬体育精神

下一条:挖掘讲述家乡故事 绘就新时代人文画卷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