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10-29 16:09 访问量:123 信息来源: 大众健康 2025年8期
茶水间里的低语、同事间的爆料、私聊群中的“大瓜”,甚至是电梯内意味深长的眼神交换……可以说,“吃瓜”群众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
这些“八卦”如同办公室里的野生情报网,传递着各种信息与情绪。人人都在这张情报网中,有时,我们是看客;有时,我们也会成为被网住的大鱼。人们常说,“八卦”伤人,但几乎所有人都难逃“八卦”,为什么呢?
或是一种学习策略
早期的学者只是将办公室“八卦”视为职场暴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人们用私下的言语互相传递不利于他人的消息,以达到诋毁他人的目的。然而,近来有研究者认为,“八卦”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它可能是职场人士学习组织文化的一种策略。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等人提出,“八卦”是观察、学习的一种延伸。人们不必亲身体验“踩雷”,通过“吃瓜”就可以得知“爆雷”的后果。
更有趣的是,一些职场员工表示,员工私下的“八卦”在某种程度上比规范性的组织文化更有效。比如,同在一家公司,张三的领导风格可能与李四的领导风格截然不同,同样的组织文化在他们手中也会演绎出不同的版本。因此,员工迫切需要通过“八卦”了解两人的差异。
由此可见,对于“八卦者”而言,很多时候,他们并非存心伤害他人,而是一种适应组织文化,避免“踩雷”的学习策略。
对社交的本能渴望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性动物。”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际信息传递的核心方式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为生存与繁衍提供了关键保障——通过快速沟通,人们得以规避潜在伤害乃至灾难性风险。
即便是现代社会,那些时刻威胁生命安全的灾害已不再是日常挑战,但人类对社交的本能渴望早已刻到基因里。而这一源自远古的社交机制,在现代职场的语境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持续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状态与人际互动。
渴望获得归属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归属感视为人的重要心理动机之一。满足这种心理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积极体验。所以,“八卦”是一种社交本能,人们实在难以抗拒基因里对信息、归属感的召唤。
试想一下,早上刚到公司,就有几个同事急切地和你分享“新鲜大瓜”,你会有何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感到自己已经归属于这个“吃瓜团队”,与同事的关系更近了一步。反过来,如果同事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一看到你就立刻四散开来,你会作何感想?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成为“八卦”的焦点,更重要的是,自己被“吃瓜团队”隔绝在外,无法获得归属感,自然也不会有积极的体验。情况严重时,有些人可能会因此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喜爱故事的天性
著名全球史学家赫拉利将喜爱故事视为人类的一种独特属性。正是因为有故事作载体,人类才能分享情绪、互传信息,构建更为广阔的愿景。
“八卦”的本质恰恰是讲别人的故事。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比起外貌衣着、个人成就,人们更喜欢“八卦”他人的社交关系。也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更喜欢“八卦”熟人,因为打探一个陌生人的信息,实在无法戳中人们的兴奋点。
由此来看,不带攻击性的“八卦”,既能让我们窥见职场的隐秘文化,又能助力构建社会关系,同时还满足了人们对故事的天然喜爱——这种“一举多得”的特质,怎能不让人着迷?
“八卦能手”的特点
国外学者在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八卦者”的一些特点。为了尽可能地不打扰“八卦”行为,研究者采用电子追踪记录法对其身份、性格特点、主题等方面进行了跟踪式探究,以获得更贴近真实状态的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热衷于“八卦”,而年龄对此几乎没有影响。与大众认知类似,外向的人更容易成为“八卦”的主导者。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表明男性或者内向的人不爱“八卦”,只是他们的“八卦”能力稍逊一筹。
“浅尝辄止”才是正道
尽管“八卦”并非洪水猛兽,但我们仍要强调,适度“八卦”有益个人,过度“八卦”害人害己。有研究指出,领导者不需要通过“八卦”,就可以彰显影响力,甚至塑造或改变组织文化,而权力较弱的员工,往往只能通过“八卦”打探涌动的职场暗流;频繁“八卦”他人的员工,通常比较少“八卦”他人的员工更不受欢迎。这告诫我们,那些所谓的“消息通”,其实未必能赢得大家的尊重。
与此同时,当职场中负面信息满天飞的时候,正式的组织文化会遭到侵蚀,这对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利的。“吃瓜”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让员工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毕竟,人们总喜欢议论他人的是非,却不愿成为被议论的对象。
所以,适度“八卦”确实能弥合职场关系,但过度沉迷就会变成毒药,最终反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