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健康饮食 >用“周期性煮蛋法”煮出一颗 “完美” 鸡蛋

用“周期性煮蛋法”煮出一颗 “完美” 鸡蛋

加入时间:2025-09-27 19:57    访问量:27    信息来源: 食品与生活 2025年7期

  美食江湖中,到处都有鸡蛋的身影。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格调优雅的米其林餐厅,它既可以是简单烹饪的日常美味,也可以是舒芙蕾、蛋奶冻等精致甜点的灵魂。那么,你知道吗?看似平凡无奇、人人都能直接上手的煮鸡蛋,最近还吸引了科学家们跨学科研究呢。

  煮蛋难题:蛋清与蛋黄的温度博弈

煮鸡蛋,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蕴含着经典的 热处理难题。鸡蛋主要的食用部分是蛋白和蛋黄,但它们的凝固温度各不相同,蛋白凝固温度为85摄氏度左右,蛋黄则为65摄氏度左右。

传统煮蛋法,蛋黄和蛋白均在100摄氏度的沸水咕噜中被煮熟,火候大时,蛋白虽能熟透,但蛋黄容易过熟,最终口感干实又噎人;火候小了,蛋黄虽能呈现出奶油般细腻的口感,可蛋白却无法完全凝固,不仅影响口感,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米其林大厨们采用了 低温慢煮法,将带壳鸡蛋放入60-70摄氏度的恒温水浴里浸泡1小时,这样可以让蛋白中的转铁蛋白凝固,蛋黄的熟度也刚刚好,最终得到一颗嫩得像布丁的鸡蛋。这种煮蛋法虽然照顾到了蛋黄的好口感,却无法兼顾蛋白,以致蛋白部分松松垮垮,口感不稳定,食品安全性也存疑。

  周期性交替加热法的诞生

为了吃到完美的煮鸡蛋,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的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了 周期性交替加热法(下称周期性煮蛋法),让蛋白和蛋黄同时体验不同温度,实现 分区精煮。即通过升温、降温、升温、降温的方式,模拟温度 过山车,来控制鸡蛋内蛋白和蛋黄的加热节奏,整个过程需耗时32分钟。

为验证周期性煮蛋法的效果,研究人员借助计算模拟和感官分析,严谨对比了传统硬煮、溏心煮、低温慢煮以及周期性煮蛋法4种煮蛋方式。

传统硬煮是将蛋放入100摄氏度的沸水中煮12分钟,期间鸡蛋内部温度稳步上升,最终蛋白和蛋黄都达到100摄氏度,彻底凝固,但口感干实,嫩滑不足。

溏心煮则是将蛋用100摄氏度的沸水煮6分钟,此时蛋白凝固,可蛋黄中心部分偏生,熟度略有欠缺。

低温慢煮是将鸡蛋长时间浸泡在60-70摄氏度的水中,这种方法虽能让蛋黄顺利熟化,却难以兼顾蛋白。

周期性煮蛋法是将生鸡蛋放入100摄氏度的沸水中煮2分钟,捞出,放入30摄氏度的温水中泡2分钟,如此过程循环8次,总耗时32分钟。在周期性冷热变化作用下,蛋白和蛋黄的 熟成速率 同步波动,达到理想熟度后,波动逐渐归零,使鸡蛋整体处于熟而不老的稳定状态。

  感官与营养各有惊喜

感官评估显示,传统方法煮出的鸡蛋,蛋白偏干、偏粉,蛋黄绵而发散,味道寡淡,甜味和鲜味都弱。周期性煮蛋法煮出的鸡蛋蛋白更湿润,不易出现干涩、发或发的口感,黏性更低,吃起来顺滑;蛋黄质地饱满顺滑,风味融合感更好,整体鲜味更协调,让人更有 满足感

与溏心蛋相比,周期性煮蛋法煮出的鸡蛋口感更湿润,甜味更足。

和低温慢煮蛋相比,周期性煮蛋法煮出的鸡蛋在保持柔润口感的同时,保留了适度凝固感,蛋黄质地浓稠、顺滑、融合度高,兼具了硬煮和慢煮的优点。

质构分析结果显示,传统硬煮蛋的蛋白和蛋黄硬度最高;而周期性煮蛋法煮出的鸡蛋和低温慢煮蛋在柔软度、湿润度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周期性煮蛋法,使鸡蛋做到了外弹内嫩,质地恰到好处。

营养价值方面,研究人员使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煮法的鸡蛋进行了分子层面分析,发现周期性煮蛋法不仅优化了鸡蛋质地,还提升了营养价值。

在周期性煮蛋法煮出的鸡蛋中,研究人员检测到了大豆苷元,这是一种通过饲料摄入的大豆异黄酮,也是天然植物雌激素;多酚类物质、阿魏酸、绿原酸等成分在周期性煮蛋中的含量显著增加,为鸡蛋增添了一层养生光环

日常的烟火气融入科研的灵感,为我们的餐桌增添更多惊喜。而你,愿意耗时32分钟煮一颗更加营养美味的鸡蛋吗?

上一条:午餐肉的奇妙漂流

下一条:“肌”不可失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