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9-27 19:56 访问量:266 信息来源: 食品与生活 2025年7期
午餐肉,一个吃火锅、麻辣烫时总会出现在菜单上的品类。在罐头食品逐渐没落的当下,午餐肉还能在市场上保有一席之地,着实离不开上海人对午餐肉长久的喜爱。在上海,最为人所熟知的午餐肉品牌莫过于“梅林 ”牌,椭圆柱体小盒, 蓝白红三色的外包装,还有格外醒目的五个大字——“午餐肉罐头”。午餐肉源自哪里,又如何传入中国,它与“梅林”有怎样的渊源,市面上为何有两个“梅林”午餐肉……这些问题汇在一起,本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了。午餐肉,一种由猪肉、盐、香料、淀粉等原料制成的肉类罐头,是美国荷美尔食品公司于1936年推出的产品。其出现的缘由也很简单,彼时的“荷美尔”以制作罐装火腿闻名全美,加工过程中剩余的大量碎猪肉弃之可惜,便收集起来打成肉泥,经调味、烹制后再上生产线压缩、封装,午餐肉就此诞生。在上市初期,由于数量稀少,午餐肉的价格也居高不下,一般仅供上流阶级与中产家庭聚会时享用,穷苦大众则无福消受。1941年12月,由于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与二战,作为美军口粮的重要供给源,荷美尔公司开始得到政府源源不断的巨额订单,其中,午餐肉因易于储藏、开罐即食、味道良好等诸多优势,受到军方的格外青睐,其生产线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一罐罐午餐肉罐头也随美军征战世界各地。
有趣的是,由于午餐肉在战争初期太受欢迎,使得军方不断加大采购量,最终导致产能过剩,每天都有数十吨午餐肉“奔赴”前线,以至于前线士兵几乎顿顿饭都有它。再美味的食物也经不起这般折腾,最终,吃吐了的美国士兵开始用午餐肉与他人交换物资,反倒使得午餐肉成为盟军和地方百姓眼中的无上珍馐,为午餐肉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快速普及打下了基础。直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美军仓库中依然存有大量尚未食用的午餐肉,艾森豪威尔将军也在会见荷美尔公司高层时拿这件事打趣:“我必须坦白,我对它(午餐肉)有过一些不厚道的评论……不过,作为前任总司令,我想我可以饶恕你们唯一的罪过——你们送来的太多了。”
让如此多的午餐肉烂在仓库里并不是个好主意,美军开始为它们寻找销路。那时我国抗日战争刚结束,正需要补充物资,于是大量午餐肉漂洋过海,作为救济食品出现在上海各处市场,一时间成为广受追捧的美味佳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西方封锁禁运政策影响,午餐肉在国内一时沉寂,直到1957年,完成公私合营改造的梅林罐头食品厂着手研发新产品,价廉味美的午餐肉被多次提及,成为优先研发的对象,不过,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连调味关都难以攻克,只能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聘请外国专家提供指导,
经反复制作与改良,最终于1959年正式投入生产。由于味道好、分量足,且久煮不烂,“梅林”午餐肉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并通过中粮集团的出口资质远销海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收获大量拥趸。20世纪70年代,当罐头行业发展进入低潮期时,“梅林”也将生产资源更多投入到出口量大的午餐肉制作中,使其愈发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梅林”的王牌产品。
改革开放后不久,梅林罐头食品厂获得了出口资质,不再需要通过中粮集团做午餐肉生意。但由于“梅林”已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与消费群体,中粮集团也不愿就此放弃,于是便寻找代工,以“梅林”之名贴牌生产,使得市场上出现两个“梅林”午餐肉共存的奇特景象。1997年,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随后便与中粮集团就“梅林”商标归属问题产生纠纷,双方一直拉锯到2003年,最终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妥协,选择在商标中增加曾经的出口代号“B2”以示区分,这才算告一段落。直到今天,两家“梅林”也常常一同出现在货架上,产品都有着趋同的设计及相近的颜色。如果您是要购买特定品牌的食客,建议您停下脚步,好好区分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