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共开放267个应急避难场所,为有需求群众提供帮助
加入时间:2025-09-25 11:19 访问量:205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9月23日至25日,为应对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顺德全区共开放267个应急避难场所,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基本的防风和休息保障。
9月23日,容桂街道龙涌口村已联同街道应急办、公安、村工作人员等80多人,有序组织聚龙组、合胜组139名村民安全转移。目前该村已经启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银海酒店两处庇护场所,全力保障群众安全。其中龙涌口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容纳50人,配备空调、被褥、草席、热水及方便面、点心等生活物资;银海酒店庇护点也为转移村民妥善安排了食宿。
勒流街道冲鹤村则开设了冲鹤小学、冲鹤村委会两处避难场所,并引导有避险需求的群众前往安置,避难场所内安全设施与生活物资齐全。
龙江镇左滩村启用了左滩老人活动中心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为有需要暂住的村民提供床位、被褥以及干粮、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该场所预计可容纳80至100人,入住村民主要为该村渔业转移安置人员。据了解,目前龙江镇共开放23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基本的防风和休息保障。
杏坛镇也开放了34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共可容纳5000余人。现场提供水电照明,各类物资准备充足,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基本的防风和休息保障。
重点聚焦
伦教:物资准备足 住得很安心
随着台风逼近,9月23日中午起,伦教体育馆、汇贤实验学校、翁祐实验学校、鸡洲锡全小学等临时庇护场所已陆续迎来避险群众。
记者从伦教街道城建和水利办公室获悉,为有效应对台风天气,该办公室已全面加强应急部署,多项关键防护措施落地见效。在建工地安全管控方面,辖区内38处在建工地已全部停工,且经过细致排查确认,工地内已无人员停留,从源头杜绝人员安全风险。
在危房人员转移工作中,针对未停止使用的危房,工作人员逐一排查,确保临灾涉险的33家危房内61名居住人员全部安全转移;同时,对已停止使用的危房开展“回头看”复查,共复查12家,均确认处于停用状态且已做好围蔽措施。此外,还对1处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进行了现场围蔽加固整改,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
据了解,此次伦教街道累计转移安置人员超过1600人。除大部分人员自主选择回家或入住酒店外,其余人员均陆续前往庇护场所避险。为让入住群众住得安心、舒心,伦教街道提前做好了充足的物资准备,不仅配备了折叠床、席子、被子、枕头等住宿必需品,为群众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在场所内提供24小时开放的空调、Wi-Fi和排插,满足群众日常需求;同时,准备了充足的饮用水、饼干、八宝粥等物资,及时为群众补充能量。
考虑到防疫需求和突发情况应对,庇护场所还贴心配备了灭蚊水和医疗箱,全方位保障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我们城建办工作人员已安排轮值,24小时在岗值守,就是要确保庇护场所正常运作,第一时间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让群众在台风天里感受到安心与温暖。”伦教街道城建办工作人员表示,后续将持续关注台风动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急措施,全力守护辖区群众安全。
陈村:专人来管理 群众很满意
9月23日起,陈村镇内12个应急避难场所全部开放,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供电、供水等设施正常,配备凉席、饮用水、食品等物资,每个场所均有专人管理,保障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水喝”。经过前期的排查、转移,目前这些避难场所已有部分群众入住,包括在花场、农棚、项目工地等居住的务工者,以及独居老人等。
在大都小学体育馆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记者见到,已经有不少有需要的群众被安排到此暂住,场所内饮用水、食品、被褥、照明等应急救援物资齐全,市民都表示十分安心。“我觉得安排得很好,很满意。”市民杨女士说。
首都师范大学顺德适子未来学校体育馆同样作为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而开设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之一,也容纳了不少有需要庇护的群众,市民黄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庇护场所物资一应俱全,住在这里我感到很安心”。
据了解,截至9月24日10时,陈村共转移镇内独居老人,建筑工地、花场工作人员等有需要的群众共411人,全部安排到镇内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