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9-17 16:29 访问量:9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9月14日下午3时,顺德和美术馆展厅内响起低频声波的嗡鸣。艺术家陈英杰手持改装喷枪,在剧烈振动的画布前腾挪移转,黑色喷漆在声波驱动下如墨汁般在特制画布上流淌晕染。这场名为“音画共振”的即兴创作,不仅是《够姜》驻地项目的高潮收官之作,更揭开了艺术展与在地美食进行跨界对话的创新序幕。
从艺术现场到味觉的创新映射
自6月23日启动工作室项目以来,陈英杰在这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工作现场持续进行艺术实验。“透过落地玻璃捕捉光影变化,在台风天感受雷声震动,甚至用卡丁车在空间里留下机械声与汽油味——这些体验最终都融入了今天的创作。”艺术家在开场分享中说道。
本次“音画共振”现场,陈英杰将绷制画布的松紧度调整至最佳状态,使其既能形成鼓面般的反弹效果,又保留喷漆流动的随机性。当低频声波穿透画布,震动通过木地板传导至整个展厅,共同构建的声学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巨型共振腔中。
与此同时,美术馆中庭飘散着姜汁的辛香与水牛奶的醇厚。德云居现场制作的“碰撞·姜撞奶”以限量100份的方式提供给持邀请函的观众。这份传统甜品,与艺术家的创作形成奇妙呼应。“当水墨交融街头涂鸦,当姜汁撞上水牛奶,碰撞是创造的开端。”德云居主理人苏志潜表示,“够姜”在粤语中既是胆识的象征,也是对在地文化的致敬。希望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创新联动,让艺术突破视觉边界,延伸至味觉、听觉与空间感知。
在地基因与全球语境的创新融合
作为顺德籍艺术家,陈英杰的艺术实践始终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基因。3岁习画、20岁在新加坡接触涂鸦艺术,他将中国传统水墨的“墨分五色”与西方街头艺术的大尺度创作相结合,改装喷枪工具实现速度流淌感的视觉效果。这种融合创新与姜撞奶的制作哲学异曲同工——都在传统基础上突破边界,创造新的体验维度。
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美国《Complex》杂志“25位必知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些荣誉背后,是艺术家对“快慢哲学”的持续探索。作为赛车爱好者,陈英杰将竞技速度感转化为创作方法论,而驻地创作过程中的天气观察、空间感知又体现着东方美学的静观哲学。这种张力在“音画共振”现场达到极致:声波的物理速度与颜料流动的自然速度在画布上交锋融合。
艺术生态的创新实验场
和美术馆五周年之际推出的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标志着美术馆正在从展示空间转向创作实验室。观众默默表示“艺术家三个月的驻地创作让我们见证作品生成过程,而姜撞奶的介入则进一步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这种创新模式正在产生广泛影响。2024年5月陈英杰在龙美术馆的个展“直觉的游弋”引发跨时空艺术对话,而今在和美术馆的驻地项目则开创了艺术创作与在地文化深度互动。展览虽于9月15日落幕,但“音画共振”与“碰撞·姜撞奶”共同构建的多维创新体验,将持续引发艺术界对跨界融合的思考。
正如陈英杰所说:“每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的测试”,在这个周末的午后,声波与颜料、姜汁与牛奶、传统与当代在和美术馆的空间里碰撞出令人惊喜的创新火花,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新做了一次有意思的跨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