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美食> 美食要闻 >杜建青:努力将新潮菜演绎得更加名副其实

杜建青:努力将新潮菜演绎得更加名副其实

加入时间:2025-08-28 14:47    访问量:175    信息来源: 凤凰网

策划丨王振宇 编辑丨陈不诌 撰文丨张岂源
      坐在菁禧荟外滩BFC店的包间里望出去,巨幅落地窗框住上海中心、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这幅全上海最豪华的景色尽收眼底。但与几公里外的开阔江景相比,这里又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分沉静。
      我们见到菁禧荟主理人杜建青时他刚刚从虹桥店赶过来,还没来得及吃上口饭。只要人在上海,他就会在虹桥店那边待到下午,晚餐时段再来到外滩店,风雨无阻。从食材、订单再到菜品,他都要一一把控。每天休市以后,他还会和服务团队讨论当天客人的用餐反馈,以期作出及时的调整。若要赶上研发新菜或是品鉴活动,一两点下班也是常态。而杜建青最初选择走上餐饮这条汗水与心酸浇灌的道路,还要从1992年他中学毕业开始说起。
      在父亲的介绍下,中学毕业后的杜建青来到深圳,进入到一家老牌的潮州菜酒楼打工。和大多数的厨师一样,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问起他当时有没有什么样的契机让他决定走厨师这条道路,他说:“那个时候哪里会有一些长远计划和远大理想,只是把这当作一份工作罢了。”在四五年的磨炼中,凭借勤快与努力,他很快收到了大师傅们的赏识,也终于有机会上灶烧菜,在一次次与食材和火候的交流中,杜建青慢慢地打磨出了一份对烹饪的兴趣。
      成为一名小师傅后,杜建青跟随团队走南闯北,去过北京、成都、南京等一众城市,但当他机缘巧合间来到上海,站在黄浦江的江边,江风载着桂花香迎面袭来,他立马就被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深深打动。幸运的是,来自上海的工作邀约接连不断,自然而然间他慢慢就在这座城市生了根,哪怕再去其他城市工作,他说他最想念的还是上海的春夏秋冬。
      在上海从业的过程中,杜建青和各个菜系,各种规模,各种档次的团队和师傅搭过班,从大酒楼到高级食府再到私人会所,更为广阔的精致餐饮世界就此铺开在他的眼前。而作为一名潮汕人,他还运用自己“祖传的”经商头脑在之后参与到餐饮投资。2007年,他正式参与股份投资,作为一名餐厅的股东既负责产品研发、菜品培训这些与食客息息相关的事宜,也得对人员招聘、毛利控制这些繁复细致的经营工作了如指掌。但在一次次与其他股东意见出现分歧之后,他意识到“生意好做,伙计难搁”,逐渐萌生了创立自己品牌的想法。
      2011年的双十一,杜建青注册成立了自己的餐饮公司,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之后的两三年里,思考餐厅名称、寻找场地,设计菜品成为了杜建青每天都在思考的事情。2014年年底,第一家菁禧荟诞生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路的一栋别墅里。在创立这家餐厅的伊始,杜建青就决定要做潮州菜,做自己的家乡菜。当时的上海餐饮市场,粤菜是顶梁柱,但大多数粤菜餐厅做的都是广府菜,同样作为粤菜一部分的潮州菜却难见身影。杜建青瞄准了这片蓝海,试图将家乡菜悉数展现给上海的食客们。
      他说:“我自认为是一个很有匠心的人,也是个很抠细节、很挑剔的人。”而之前作为一名小股东,他在很多执行的细节上束手束脚,最终只能听大股东的决定行事。而菁禧荟这家由杜建青独立投资的餐厅,让他体验到了选择的自由。在食材的选择上,他再也不需要是否可以使用高等级的食材而苦恼,也不会为了给客人送上丰盛的餐前水果而被其他人提醒。更加欣慰的是,之前积累的所有与经营相关的经验,都让他在此时如鱼得水。
      但这种自由也是孤独的。所有的风险、压力全扛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他既要面对各种部门的严格规范与要求,也要处理团队管理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是,他还要应对客户带来的各项挑战。在杜建青这般的亲力亲为下,菁禧荟终于来到了它的第六个年头。他回想过去六年,感叹道:“其实每天稀松平常的一些事情,很多时候都在挑战你的智慧,也在挑战你的情商,更是在挑战你的管理能力与专业能力,压力和心态与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问起杜建青觉得菁禧荟现在的样子和他当初想象的是否一样时,他觉得已有七八成相近。至于剩下的那两三成,在他看来现阶段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残酷现实。他无奈地说道:“比如有一位客人想点一道韭黄炒蛋,我做不做?按照我的脾气和我设立的这些标准,我的菜单上没有这些菜我就不做。但是从生意的角度来说,你不能得罪客人,你就得给他做。当然,这种情况随着品牌变得强势,客人们也都知道了我的坚持后,就会越来越少,我觉得菁禧荟目前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的,但还没有做到极致。“
      2020年已基本过完,与杜建青聊起这一年里有没有什么他觉得很有意义的事,他思考了片刻,回答道:“留住员工,留住团队,抗住压力。”说出这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背后发生的所有徘徊与迷茫我们甚至无法窥见其千万分之一。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内进入后疫情时代,在杜建青看来整个行业不单只是复苏,而是有爆发式的一个增长。“按照这样一个趋势,直到过年整个餐饮业都是有好日子过的,”他说,“往年这个时候开始进入餐饮的旺季,再加上今年大家都出不了国,对国内餐饮来说也是会有积极影响的。”
       关于中餐和菁禧荟的未来,杜建青认为中餐的精致化是必然的趋势,菁禧荟也会坚定不移地做好潮州菜的精致化。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杜建青说他都会集中精力把最根本的东西做好,还是集中在潮州菜和自己新潮菜的体系里,能够把这个概念演绎得更加名副其实。
Q&A
      凤凰网美食:潮州菜讲究“不时不食”,那么菁禧荟是如何保证食材货源以及菜品的稳定性?
      杜建青:从两个方面来说,供应商这块,我在这个行业里从业这么多年,资源的积累也好,渠道的统筹也好,应该是有一定优势的,这首先能保证我们货源的质量与稳定。其次,不时不食这个概念不仅是潮菜里有,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如此——“应季而生,应季而食”。打比方我们现在秋冬季的菜单开始上新了,并不是说现在上新的菜品就已经包括这个季节所有的食材。秋有初秋,也有深秋,冬有初冬,也有寒冬腊月的时候,都不一样。我们不求多,只求质,那么只要是好食材可能都会加入到我们的新菜里。
      在创新菜品的时候,虽然我们甄选全球各地的优质食材,但我用的是潮汕的味道,潮汕的烹饪技法来演绎它。我们一直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去尝试和创新潮汕菜,而不是用原来街边市井很俗气的一些做法。我自己是个潮州人,对潮州菜有着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这么多年的从业经历,熟悉这个行业,熟悉家乡菜,熟悉潮汕食材,最后才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和感悟。
      凤凰网美食:对于菁禧荟来说,是守住传统的技法和味道更难,还是创新和开拓更难?
      杜建青:肯定是创新更难。按照传统照葫芦画瓢,大多画得八九不离十,难是难在创新,因为创新得要合情合理,想法之间相互要有联系。当然创新还涉及到文化,在潮汕的美食文化里面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如果出现在菁禧荟的餐桌上,那就偏离了我们的初衷。归根到底,创新进取还是最难的。
      凤凰网美食:您认为中餐未来走精致化的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吗?
      杜建青:一定是必然的趋势。时代在发展、行业在发展,人的需求、要求也是同样在提高。对于大部分城市里的餐饮业来说,精致化、精细化一定是未来的方向和趋势,我们这个行业为什么一直在提倡杜绝浪费,要光盘行动。正是因为厨师不够专业,做菜时不够用心,做出的菜品不够精细、美味,所以就会导致浪费。就像我之前听过的一个笑话,幼儿园老师说小朋友你知道粒粒皆辛苦吗?这个都是农民叔叔阿姨很辛苦种的蔬菜和米饭,你怎么剩这么多就不吃了?小朋友直接回答老师说,那这些辛苦地种出来的东西,做得这么难吃,农民伯伯们知道吗?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中餐最近三五年里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进步也是很大的,包括宴会餐饮现在也都在改变,但还是存在大量的浪费,最后基本上吃一半倒一半。说到底,一是做得不够好,东西不够精,二是卖得不够贵。举个例子,一颗胶东大白菜几十块,从产地经过物流,到上海的农贸市场,我们采购回来,回来以后进入我们厨房粗加工、清洗,再到精加工的切配部,切好之后再到炉灶这边烧好上桌,然后客人随便夹两筷子,最后再回到垃圾桶,这是不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如果我们多花一点心思做得更精致,哪怕卖得价格更高一些,客人们看到之后就会觉得不应该浪费,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样子。
       凤凰网美食:未来开店会有什么计划?
       杜建青:因为我的个性、我的专业、我的匠心,我凡事都觉得贵精不贵多,目前阶段我也不会去开个小品牌、副品牌,只会在菁禧荟这个主品牌的基础上去深耕它,更专注地、更专业地去把它做得更好。

上一条:翁拥军:按自己的心意开一间餐厅,本身就是一种“富贵”

下一条:侯新庆:成为一个名厨,需要“敢于走出舒适区”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