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生活资讯 >人们为什么不再愿意仰望

人们为什么不再愿意仰望

加入时间:2025-08-27 16:09    访问量:73    信息来源: 南风窗 2025年14期

  在电影《封神2》里扮演女主角邓婵玉的女演员那尔那茜,被查出曾通过高考移民、定向委培等方式吃低分福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今年以来,此类事实被多次曝光。戴价值230万元耳环的十几岁的女演员的家庭资产从何而来?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留学生怎么进入哈佛的?医院出轨丑闻里的当事女孩,是否通过特权通道从医?

  她们都有一个共同背景:某个领域掌握资源者的“二代”。

  如果说,过往公众对“二代”的不满,主要源于对他们集中利用背景资源占据上升通道、妨碍社会流动的宏观担忧,那么在今天,人们则越来越关注具体的事实和其中之人的操作手法。还有就是,我们自身会受到何种具体的损害:看病时会不会被那些走后门成为医生的庸人误诊?向灾区捐赠的钱物有没有可能被一些经手的人截留自肥?埋头苦读的同时,是否有人在通过一系列灰色操作改变公平的竞争规则?

  在许多因为资源积累的关键作用而变得门槛高筑的所谓“赛道”上,没有超常天赋的普通人与“二代”之间是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因为看清楚了真实情况,社会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一方面承认自身没有机会加入,另一方面也不再对身在其中那些人有所仰视。

  对留学生的祛魅,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的折射。

  二十余年前,家长们都试图模仿《哈佛女孩刘亦婷》里描述的艰苦教育,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学霸上哈佛。但当信息差被填平,人们发现,那条通往哈佛的道路并不是普通人通过好好学习就能抵达的,更需要的是一个家庭经济的实力、基本的人脉、充分的信息和超前的眼光,它主要地表现为某个群体的游戏。此时,人们对留学就不似过去那样渴望,对留学回来的人也不似过去那样看重了。

  由于同样的一种逻辑,人们在新世纪前后很长时间里,对专家、权威所投射的情感,也慢慢地由尊敬走向无所谓,随着时间继续流逝,甚至变成了不屑和嘲讽。他们不再被视为可以代表大多数,甚至不再被相信能对大多数人提出值得一听的意见。

  相较于“刘亦婷”,“二舅”这样的底层角色更容易被共情,和社会大众内心里潜在的状况更有匹配度。

  文艺作品里的迭代和更新也在映射反思。二十年前流行的“冯氏”贺岁片里,主角大多是一线城市中产阶层,契合着千禧年代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而如今,当荧幕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被打破,人们开始感慨戏中人种种无法参考的生活条件。那部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里令人向往的家庭氛围,是建立在北京二环内大平层、供得起三个孩子在本地就学和成长的家庭条件之上。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就是一个中和心理落差的典例。他具有足够透明的、被公认的强大实力,而他本身的朴素甚至潦倒,以及他对解释这个世界的抗拒,都与精英人设毫不沾边。那些紧握资源与行业壁垒的“精英”“天才”与“专家”,更难从根本上成为普通人的崇仰对象。打破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共情与感受力隔阂,才是如今人们喜闻乐见的叙事。大家都是人,意味着回避了特殊性,大家都是人,又意味着否定了仰望的必要性。

  质疑、解构和对一些头衔的直觉性的不信任,是社会心理对现实的反映。现实是动态发展之下的反复闪回。看清楚什么现象在反复闪回,对我们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很有帮助。

上一条:垃圾,该不该烧?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