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健康饮食 >辽东驴打滚里藏着最深的想念

辽东驴打滚里藏着最深的想念

加入时间:2025-08-27 15:12    访问量:70    信息来源: 食品与生活 2025年6期

  辽东的冬天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第一场雪落下时,城里的老街巷便蒙上了一层银白, 屋檐下的冰溜子泛着冷光,街角的炉火却烧得正旺,蒸腾的热气里弥漫着一股熟悉的甜香——那是驴打滚的味道。

  驴打滚,辽东人叫它豆面糕,是关东大地上最朴实的味道。据说黄米面裹着红豆沙, 在炒熟的黄豆粉里“滚”上一圈,活像雪地里撒欢的驴子扬起的阵阵黄尘,故得了这么个诙谐的名字。

  辽东的驴打滚与别处不同。关内多用糯米,而我们坚持用黄米。辽阳太子河畔的沙地种出的黄米,颗粒饱满,黏性十足,蒸熟后透着淡淡的金黄,像极了秋收时节的麦浪。

  小时候去看牙,口腔医院的对面就有一家卖驴打滚的店,老板家里上三代都是辽东人,他和妻子一起在这条街上做了十几年的驴打滚。只要老板和老板娘不休息,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早早在店门口等着买上几块刚卷好的驴打滚,每每一做好,就被大家抢购一空。

  从口腔医院里看完牙出来,多数时候母亲都会带着我去老板那里买些香甜的驴打滚,以减轻我对看牙的抵触。我和母亲也时常像早早等着买驴打滚的人们一样,站在街边看着驴打滚的制作过程。

  老板常说:“黄米面要现磨的才香。”在店里蒸黄米面团的大蒸锅前,放着与蒸锅体积不相上下的石磨。我时常能看见老板亲自推磨, 石磨吱呀呀地转着,金黄的粉末簌簌落下,空气中还弥漫着谷物特有的香气。

  制作驴打滚是门手艺,更是一场仪式。红豆需选用辽东特产的“大红袍”,颗粒大,皮薄肉厚。老板会将红豆浸泡一夜,再用铁锅慢火熬煮。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红豆在锅中咕嘟咕嘟冒着泡,渐渐化成一锅绛紫色的豆沙。这时加入辽东特产的椴树蜜,豆沙就甜而不腻, 还带着植物的清香。炒豆沙时,老板娘的手腕翻动如行云流水,木铲在铁锅上划出优美的弧线,直到木铲在豆沙里能站住才算成功。

  最妙的是炒黄豆面。辽东的黄豆粒大饱满,炒制时火候至关重要。太小则有豆腥气, 太大则焦苦难咽。老板娘总能用铁锅炒出恰到好处的豆面,金黄油亮,香气扑鼻。她教客人们看豆面的颜色:“要像太阳、像秋天落下的银杏叶那样金黄色的,做出来口感最好、闻着最香。”这样的手艺在如今机器加工的年代几近失传,可那口铁锅炒出的豆香,却永远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包制驴打滚时,要将蒸熟的黄米面团趁热擀开,铺上一层红豆沙,再小心地卷成长条。手法极讲究,卷得太紧口感发硬,太松则容易散开。老板的手很巧,他卷的驴打滚圆润饱满, 切开来红白黄三色分明,层次清晰得像极了辽东秋天的落日。最后在豆面里滚上一圈,宛如给糕点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后来我渐渐地不再去那条街看牙,也不再去买驴打滚。当我久违地再踏上那条记忆中的街道,老板一家早已经不在那里了,也几乎没什么人记得他们,打听了很久,才听人说是老板的孩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安了家,接老两口享福去了。

  我曾尝试以记忆中老板和老板娘的制作方式做了一回驴打滚,但黄米面怎么也揉不成记忆中的样子,豆沙不是太稀就是太干, 切块时也是乱七八糟。窗外飘着雪,我望着盘中不成形的糕点,忽然明白:故乡的“驴打滚”,不在精准的配方里,而在童年和玩伴的回忆里、儿时和父母的旧时光中。

  如今的辽东,机器加工的驴打滚占据了市场,方便却少了温度。唯有在老街巷的摊位上,还能见到坚持手工制作的老师傅。他们用布满老茧的手揉面、炒豆、包馅,每一道工序都虔诚如仪式。买上几块,趁热咬一口, 黄米的糯、豆沙的甜、豆面的香在口中交融, 那一瞬间仿佛回到了从前的日子——那是我永远的故乡,是驴打滚里藏着的最深的想念。

  辽东的冬天依旧寒冷。但我知道,在那座小城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有炉火温暖,铁锅滚烫,驴打滚的香气正随着蒸汽升腾,等待着它的故人光临。

上一条:崇明板糕一块糕里的千年江南

下一条:戒糖太难?非营养性甜味剂或许能帮到你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