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8-27 15:11 访问量:62 信息来源: 食品与生活 2025年6期
清晨的上海崇明岛,薄雾还未散尽,老屋的烟囱已升起袅袅炊烟。石磨转动的吱呀声惊醒了沉睡的巷弄,糯米粉簌簌落下的声音,像极了江南的细雨。这是板糕师傅们与时光的约定——用最质朴的食材,最繁复的手艺,将岁月揉进一块方寸之间的糕点里。
早在明清时期,对米的崇拜就刻进了崇明人的“基因”。金秋时节,新收的糯米在青石臼里褪去外壳,露出珍珠般莹润的质地。浸泡后的米粒吸饱了长江水,在花岗岩磨盘的重压下, 化作带着温度的细粉。这粉要过三遍竹筛,如同筛去浮躁的岁月,只留下最细腻的温柔。
木质模具上的花纹会说话。“花好月圆”里藏着待嫁姑娘的羞涩,“连年有余”刻着农人的朴素愿望。老师傅的手掌在模具上重重一拍, 糕粉便与雕花严丝合缝地相拥。这啪的一声脆响,是崇明岛最动人的晨曲,惊飞了檐下的麻雀,却唤醒了整个村庄的味蕾。
蒸笼掀开的刹那,米香裹着水汽扑面而来。
那莹润的糕体,像极了江南女子皓腕上的羊脂玉。趁热咬下,糯米的清甜在舌尖化开, 砂糖的颗粒感轻轻摩挲着齿尖。最妙的是那若有似无的米浆香,仿佛能尝到晨露未时的稻花香。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板糕是能救命的干粮。农忙时节,主妇们把凉透的板糕切成薄片, 用棉线串起来挂在孩子的脖颈上。田间地头的孩童咬一口糕,就一口井水,便觉得满嘴生香。如今在崇明人的婚宴上,新人仍要亲手将板糕背对背叠放,这“好事成双”的仪式感,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珍贵。
当机械生产的糕点充斥市场,崇明岛的老匠人依然守着石磨与木甑。他们知道,真正的板糕要有阳光的温度,要有手掌的力度, 更要有等待的耐心。就像那刚出笼的糕,总要晾上片刻,等热气慢慢散去,等米香渐渐沉淀,才能尝到最本真的江南味道。
这味道里,有长江入海时的回甘,有海风掠过稻田的清爽,更有代代崇明人将平凡日子过成诗的智慧。一块三指厚的板糕,盛得下千年的江南。
崇明板糕的滋味,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糯米浸泡的时间要恰到好处,短了不够软糯, 久了又失了韧性。磨粉时,石磨转动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米香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流失。糕粉拌糖水时,老师傅的手指能感知每一粒米粉的湿度,太干则松散,太湿则黏腻。蒸制时, 火候要稳,蒸汽要足,时间要准,少一分则生, 多一分则老。
而最动人的,莫过于板糕出锅时的场景。蒸笼一掀,白雾腾起,糕体晶莹如玉,米香四溢。孩子们围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母亲总会笑着掰下一块,吹凉了递过去。那软糯香甜的滋味,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也是游子心中最深的乡愁。
一块板糕,从选米到蒸制,历经十二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崇明人的匠心。它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传承,一种仪式,一段流淌在血脉里的江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