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家庭教育 >知己知彼,扫除亲子沟通中的障碍

知己知彼,扫除亲子沟通中的障碍

加入时间:2025-08-26 19:06    访问量:68    信息来源: 父母必读 2025年6期

  在陪写作业这类容易让人恼火的活动中,家长需要格外关注亲子沟通问题。只有认识自己,了解孩子,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扫除亲子沟通中的障碍,让亲子沟通的过程更顺畅。

  我们和孩子理解得不一样

  女儿上三年级时,背英语单词的任务正式提上了日程,听写作业成了常态化。开始时,女儿把背单词的过程和听写检查看作一件事,她期待家长在给她听写的过程中记忆单词。然而,这样做的效率并不高,还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后来,我告诉女儿,听写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检查她记忆单词的效果,等她觉得背好了,我们再听写。

  有一次,女儿背完一页单词后,找我来听写。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听写开始前我打岔了几句,结果女儿错了将近三分之一。我问她:“我们不是说好了吗?背好了再找我听写。你背好了吗?”此话一出,女儿顿时放声大哭:“我真的觉得我背好了!”我当时觉得孩子有点矫情,但当我看到她委屈的表情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之间可能有误解—我们对什么是“背好了”的理解不一样。

  觉察到这一点后,我便心平气和地和女儿说:“爸爸觉得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记住一大半的单词已经很厉害了。你知道吗,刚才我是故意和你打岔了几句才听写的。”女儿有些惊奇,情绪也缓和了很多。我趁机通过画图给她讲解记忆的原理,包括长时记忆、短时记忆、遗忘规律等。女儿渐渐理解,她认为的背好了,只是短时记忆,如果不按记忆的规律重复和复习,很容易遗忘。明白这层意思后,她自己也释然很多,以后背单词时也学会反复记忆了,效率提高了不少。

  博士老爸的科学解读

  在陪写作业这类容易让家长恼火的活动中,除了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支持和协助以外,我们还需要格外关注亲子沟通问题。亲子沟通是连通父母与子女互动的桥梁,是有效的家庭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认清沟通本质—亲子沟通是双向的交流

  罗纳德·阿德勒总结出两种沟通历程观。第一种叫线性观,在这一模式中,沟通被认为是传送者对接收者进行信息传送的过程。罗纳德认为这种历程类似于机器的运作,无法很好地解释人类复杂的沟通。于是,他提出了第二种沟通历程观,即交流沟通。沟通本质上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向的信息传递的过程。沟通者在发出信息的时候,也在接收信息。

  所以,家长要明白,亲子沟通不是家长单方面地命令和指导孩子,而是双方都能自由地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才是真正的沟通。

  觉察沟通背景,试图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

  沟通的有效性依赖于沟通者的背景,包括沟通者所处的环境、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例如,沉默在不同背景下表达了不同的意思——既可以表示对意见的默认,也可以表示为对意见的否定;既可以表示对意见的深入思考,也可以表示对意见毫无兴趣。因此,在亲子沟通中,我们要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结合孩子的经验,去理解孩子。

  亲子沟通出现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双方在各说各话,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的背景信息,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立场、用词的含义。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沃森把这种不良的沟通称为“透明度错觉”。就像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和女儿对于“背好”的理解就是不同的,女儿对于“背好”更多地理解为短时记忆(她当时当刻记下了),而我认为的“背好”是期待她能在更长的时间里记住,结果矛盾就产生了。

  洞察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

  沟通的有效性还依赖于沟通者的心理状况,如情绪、性格等。因此在亲子沟通时,家长要保持冷静,适时地洞察彼此的心理状况,特别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在上面的案例中,当我察觉到自己的不悦、埋怨,甚至还有一丝愤怒给女儿造成了心理压力后,马上进行了反思。我也看到了女儿的委屈,意识到我们可能在理解上存在分歧和问题,于是放下了具体的作业,优先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待孩子的情绪稳定、好奇心驱动时,我再通过给她讲述有关记忆和遗忘的规律的方式,最终实现了有效的亲子沟通。

上一条:欧洲教育存在结构性问题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