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家庭教育 >作业突围战:拖延黑洞与开学惊魂

作业突围战:拖延黑洞与开学惊魂

加入时间:2025-09-27 19:42    访问量:37    信息来源: 婚姻与家庭 2025年7期

  孩子迟迟不写暑假作业,家长疯狂催促却毫无效果,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场景再现

  暑假作业布置下来后,8岁的乐乐每天都被妈妈催促着写作业。但乐乐总是写一会儿就跑去玩儿,整个暑假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临近开学一周,乐乐才开始着急,每天熬夜写作业,边写边哭,妈妈看着既心疼又生气。

  暑假开始,15岁的凯凯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凯凯总是被各种事情吸引,和同学出去玩儿,在家打游戏、看小说……开学前才发现还有一大半作业没写,他只能通宵达旦地赶,最后作业质量也不高。

  家长心声

  乐乐妈:催作业就像拉锯,每天重复同样的话,孩子却像听不见。

  凯凯爸:明明有能力做好,为什么非要拖到最后呢?

  乐乐:放假就是用来玩儿的呀,我不想写作业。可是,不写作业又不行,开学前赶作业好累。我也不想这样,但控制不住自己想玩儿。

  凯凯:我也想按时完成作业,可一看到好玩的东西就忍不住去做。每次拖延后又很后悔,但就是改不了,我也很苦恼。

  专家分析

  从乐乐和凯凯的案例可以看出,家长在应对孩子拖延问题时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和方法失当。家长以催促对抗孩子的拖延,实则忽视了孩子行为背后的能力短板与情感诉求。

  作业拖延的根源在于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双重缺失。8岁的乐乐表现出典型的儿童期执行功能障碍,其前额叶发育不成熟,导致其难以平衡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的关系,尚未构建起时间规划意识,在认知层面将暑假视为无拘无束的玩乐期。15岁的凯凯面临青少年特有的认知能力与自控能力发展不同步的问题,虽能制定计划,却因缺乏优先级判断,让计划沦为一纸空文。

  在这种情况下,两位家长机械地催促不仅未能触及问题本质,反而强化了孩子的被动依赖心理,使其如同被外力推动的陀螺,一旦失去推力,便停滞不前。

  亲子沟通的失效更是让问题雪上加霜。拉锯式的催促与质问式的指责筑起沟通壁垒,乐乐控制不住想玩儿的无奈、凯凯改不了又后悔的矛盾,绝非有意要跟家长对抗,而是饱含期待的求助信号。他们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而是平等视角下的理解与坚实有力的支持。

  要改善这一状况,家长需要进行系统性转变。首先,建立科学的时间管理引导机制。针对低龄孩子,将任务游戏化、趣味化,如采用作业拼图法,将任务拆解为贴贴纸、盖印章等趣味游戏;针对中学生,引入弹性计划表,预留缓冲时间并标注任务优先级,让抽象的时间变得具象可感。

  其次,激活孩子的内驱力。学习是自我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外在的逼迫和压制反而将写作业异化为家长的任务,孩子自然丧失主动完成的动力,拖延便成了无声的抵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自主、胜任和联结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拥有选择的权利、体会到掌控任务的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的情感联结,自然会对未知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习的内驱力随之会被唤醒。

  最后,秉承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包含教育、关系大于教育的原则,重构协作型亲子沟通模式。尽可能用看到……我担心……我们可以……的共情句式替代指责,如看到你长时间玩游戏,我担心你最后熬夜赶作业会太累,我们一起商量每天的学习计划好吗?。同时,可以借助角色互换游戏,搭建相互理解的桥梁,让孩子亲身体验规划时间的不易,也让家长重新感受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

  父母之爱终究指向一场得体的退出。所以,最好的教养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照顾自己人生、接管自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当家长从催促者、管理者转变为陪伴者、协助者,用科学的方法搭建成长阶梯,用理解的温度消融对抗,孩子便能在自主管理的实践中,逐渐学会与时间和谐共处。

上一条:知己知彼,扫除亲子沟通中的障碍

下一条:破局之旅:从对立博弈到协同成长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