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4-27 09:18 访问量:120 信息来源:
责任者:许倬云讲授;冯俊文整理
索书号:D5/181
对出版人来说,许倬云三个字意义非同一般。许先生的书既是学术书,又是畅销书;既有学问在焉,又有我们读者关心的问题在焉。对我个人来说,许先生的名字是亲切的,因为好友冯俊文先生是许先生的助手,许先生的著作每有出版,俊文都会极力推荐。《许倬云十日谈》就是俊文整理的许先生最新的著作。
这本书很有当下意识。庚子疫情,从武汉一地迅速蔓延,许先生所在的美国很快成为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国家。面对疫情、封城、隔离、集体免疫、报复性消费、市场惨淡……许先生对朋友说,他有话想说。得知此情的朋友联络多方,高山书院为此出面邀请许先生做系列谈话,仿西欧中世纪瘟疫肆虐之际诞生的《十 日谈》,而做十日谈。从七月底到十月中,一共十来次。每次谈话后,高山书院的师生们都有问题,许先生再对问题做解答。许先生自己说,他的谈话:“是在我的病房里面,这是医院帮助我在家设置的病房,帮我在前面开了一个吊兜,使得我从椅子提升到床上,从床上提回到椅子。我自己不能动,要靠着机器帮忙。在这种条件之下,我跟大家共同努力的时间不会太长久了。”如此情形,令人动容。
在俊文等人的努力下,《许倬云十日谈》日前跟广大读者见面,而疫情还在延续。我们普通人还在为阴性阳性、黄码绿码、弹窗、核酸、隔离、失业、断供等等忧心、忍耐,再来读《许倬云十日谈》也许会觉得许先生陈义过高,因为许先生所谈的都是宏大的问题,比如“疫情恐慌下的人类社会”“中美争端下的世界格局”“日渐衰败的美国国家精神”“美国国家组织活力正在丧失”“当今世界的领导权在哪里?”……但是随着话题的推进,我们发现自己被许先生提撕起来,带入到一个关怀世界格局和人类未来的境界中去。
事实上,许先生对疫情中的心理一点儿也不陌生,用他的话说,疫情带来的,是压迫感。许先生还谈到很多亲历的细节说明个人和家国的命运,如他讲到自己在抗战时期逃难,随着一批难民到一个村里,村里只有一个老太太跟他们说,她是村里最后一个人了,你们不能随便喝水,他们就是因为喝水得了瘟疫全村人死光了。那一天晚上,许先生和难民们只能想办法从藤条吸出水液,从宽叶里咬出水汁来解渴。第二天早上起来,他们看见老太太已经死了。他们没办法埋葬她的尸体,只能朝她老人家致敬。正是有这些细节,使得这本书读来极为感人。
尤其是,许先生已经九十高龄,但他仍在学习。他说,愿意看到有更多的人以终身学习为业。在书中,许先生也展现了他跟一般历史学家不同的特色,那就是他的学问渊博,对新的科技生活也颇为关注。他对科技的发展,对人工智能、互联网,甚至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应用都非常关注,这体现在“新技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如何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几讲中。可以说,许先生的学问是与时代相结合,把我们普通人听闻感受到的时代变化,上升到学术性思考的层面。
许先生在这本书中对美国提出了非常多的批评,这跟他的《许倬云谈美国》一脉相承。虽然他的很多批评跟我们国内的感受有隔阂,但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和西方社会的诸多问题。许先生是学术中人,更是问题中人,在这本书中他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预言、猜测和判断。如成功预言了特朗普的下台,如对福山等人的粉美著述不以为然,等等。夏志宏教授问许先生如何看待中美冲突的问题,许先生明确说,“中美之间的冲突是文化之间的不协调,并不是文化冲突”。许先生解释说,“东方文化没有办法反映到西方去,对西方没有冲击,或者冲击非常薄弱;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极为强烈。”许先生的话提示我们,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除了许先生自己的学术关怀外,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高山书院的师生和相关参与者们的问题。夏志宏、易中天、梁冬、吴国盛、张双南、薛澜、余新忠、文厨等文化和经济精英们都对许先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许先生对有些问题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是沿着自己的思路讲解,但通读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许先生贯通的学术底蕴、虽有峻急而终平且和的言说态度。
《许倬云十日谈》也许是先生的“天鹅之声”,出于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的关切,他有话要说。他说全球化的根本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他说“中国尊敬过去,注重延续,来龙去脉,这个是中国的好处也是中国的缺陷”。他说未来,“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超过你的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过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什么样”。
这本书,值得我们珍视。
(转自《中华读书报》,作者: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