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大湾的乡愁》

《大湾的乡愁》

加入时间:2023-07-12 09:47    访问量:1470    信息来源:



责任者:盛慧著

索书号:I267/9935

 


  来广东已七年,对大湾的印象浅薄如烟。盛慧先生这本《大湾的乡愁》,让我一下子打开了一扇了解岭南文化的窗,在不经意间瞥见大湾区的山水、家园和乡愁。

  鲜活的语言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盛慧先生的语言不仅可以“入口即化”还可以“如嚼橄榄,余味绵长”,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鲜活”。

  每天清晨,一声悠长的橹声,推开村庄寂静的门……一个桃花般的少女打着呵欠到河边浣衣,雪白的足像银鱼一样在水里游动,一群水鸟掠过水面,躲在对岸的树枝上,偷偷看她。

  没有故弄玄虚的生僻字,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姿态。盛慧先生喜欢用这些最寻常且最有张力的词汇,勾勒出一幅少女浣衣图。鲜活、充满诗意的语言达到“一字不可改,一字不可删”的境界。

  精巧的修辞

  盛慧先生很喜欢雕琢修辞,喜欢用通感或比拟等手法把人、物、景刻画得动人心魄。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像银针一样刺痛皮肤……祠堂安静,像在午睡,外墙上的石灰已掉落大半,墙根布满青苔,散发出古旧的湿意,幽暗渗入皮肤,让我沉入时间的凉。

  这位江南水乡宜兴走出来的奇男子,用细腻、传神的笔触写出午后祠堂的落寞与倔强。短短几句,时空的蹉跎与厚重便跃然纸上,再兼以视觉、听觉、触觉穿插其间,历史的沧桑感、荒芜感便扑面而来。

  深远的意境

  《大湾的乡愁》中深远的意境令我心驰神往。

  作者借助自然与色彩,营造出一种幽深、隐约、美丽的意境,将心中的情境以精妙绝伦的词语描摹出来,实现美学意境与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

  在大部分时间里,祠堂是寂静的,天井里蓄满了时光之水,先人们在沉睡……逝者也会安放到这里,像一滴水,蒸发、升空,成了族谱里一个沉睡的名字。

  我是很容易被带进那个时空,和作者一起触摸天井里细碎的时光,轻嗅稻田里的缕缕清香,置身于醒狮表演的人间欢乐场。

  舒畅的表达

  书中叙述简洁有力,抒情含义隽永,议论言简意赅,描写拍案叫绝,连说明也被用生花妙笔表达得有味且有趣。

  《大湾的乡愁》里写广州沙湾的何氏一族,源自安徽庐江,村中设庐江周巷,连祠堂上方的鳌鱼头也朝着故乡的方向。迁徙者转身天涯,有家不能回的痛楚就藏在那无言的一砖一瓦里,读起来让人泪目。

  雨后黄昏,长长巷弄,一个穿着香云纱旗袍的女子,面若桃花,款款前行。她的目光如水般清澈,藏着故事,举止优雅多情,透着知性。高跟鞋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像一首诗,又像一幅古画,她就这样从诗画里款款走到读者眼前。

  表达极其自然,令人惊羡。

  传奇的故事

  盛慧先生很会讲故事,在《大湾的乡愁》里,作者用如椽巨笔,写出一个个传奇故事。

  《大湾的乡愁·清芬一抹留人间》里自梳女的群体让我惊骇,一句誓言,一生信守。青灯抵挡黑夜,月光守护誓言,自梳女用一生的寂寞与孤独,换取灵魂的洁白。

  让我感兴趣的还有书中描写美食背后的故事。“盲公饼”里有一个脑子活络的小贩,“鸡仔饼”里藏着一位冰雪聪明的服务员,“伦教糕”里沾满小夫妻的情爱,“阿嬷叫”里渗着长辈无限的关怀,“糖不甩”里甩不掉万般甜蜜的牵挂,“姜撞奶”里裹藏着婆媳间万般的深情……

  不朽的形象

  读《大湾的乡愁》,常会被里面的人物所感动。

  何如騵,这个前半生颠沛流离,然后大富大贵的男子,留下一句“一过烟桥,必行正道”,劝勉后人“知廉耻,行大道”,彰显人间正义。

  还有那位不知名的华侨,将家乡房屋的照片放入口袋,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可惜他一直到离开人间,也没有回家,身在异国,魂系故乡。

  苏丕文与戴佩琼在赋鹤楼下读书抚琴,清风伴舞,明月伴读,可谓是快哉人生。

  这些或个体,或群像,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都是大湾区历史的见证,他们的姓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封存成一个符号,但绝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湮灭。

  至少,在这本书里,盛慧先生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位置。

  浓郁的乡愁

  人间事,往简单处说,不过是生、离、死、别。

  但是阅读《大湾的乡愁》,带给我一种独特的感受。那便是:生有其欢,离而不哀,死而不灭,别有其情。

  南海松塘村遵循“家有两斗糠,送儿上学堂”的古训,村子出了许多贤才,生有其欢。陈芳在国外名利兼收,但选择落叶归根,造福桑梓,离而不哀。寂静的祠堂,褪色的族谱,喃喃的嘴唇呼唤着一个沉睡的名字,死而不灭。欧阳焕燕姐妹回国养病,可是李家人并没有忘记她们,依然送来诚意满满的牵挂,别有其情。

  2015年,我举家迁到佛山,我的两个孩子,在佛山求学,成长,已然成为佛山人。那么,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读完《大湾的乡愁》,我想我会坦然地对他们说:“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你的故乡。”


文/申思,转载自《佛山日报》


上一条:《江山风月属闲人》

下一条:《历史的面孔》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