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的形成、流传和发展

   粤剧的流派与唱腔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地区,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粤籍华人华侨聚居地,是由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的戏曲唱腔,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早期本地班的活动以佛山琼花会馆为中心,并以戏船(红船)为流动基地发展至两广地区。光绪十五年(1889),广州八和会馆建成,标志本地班的活动中心由佛山转移到广州。至上世纪20年代,广州、香港等大城市均成为粤剧活动中心,省港班崛起。粤剧也完成了全方位的蜕变;语言由"戏棚官话"改为"白话",并形成各种鲜明特色的唱腔;全男班、全女班演出变为男女班混演;剧目提纲变为专业台本;武行由南派武技为主转为以唱功见长兼吸收京剧的做功和北派武打;舞台借鉴电影、话剧、西洋歌剧的特长和技法,引入声、光、电等新科技;伴奏乐器呈"中西合璧"形式。

建国后,粤剧在曲折发展的道路上日渐繁荣兴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低谷时期后,粤剧积极挖掘、集成优秀传统,全面革新,发掘和创作了更多优秀剧目,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粤剧的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被誉为"南国红豆"的岭南戏曲香飘海内外。2009年,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