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镇新华西村打造“合并村”治理样板
2025-11-25 11:18
“如今的新华西村,路通了、景美了,老人有人疼,邻里常相聚,这样的日子真舒心!”提起村里的变化,龙江镇新华西村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从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到人人共建的体育公园,从片区间半小时车程到十分钟通达的“连心路”,从公共服务失衡到全龄友好的幸福家园,新华西村这幅宜居宜业的民生画卷,正是党建引领下“合并村”治理共同体重塑的生动写照。
大部分喜人的变化,背后都离不开新华西村乡村共建基金的有力支撑,更凝聚着党建引领下全村上下的同心合力。2018年,新华西村成立乡村共建基金,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精准对接乡村建设短板与村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一池春水”。
五年来,该基金统筹投入522.9万元,促进资源均衡使用;重点补齐新龙片区服务短板,全村加速构建全龄友好、全域覆盖的服务体系,近五年累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554场,惠及村民96.5万人次,吸引大批村民返乡居住,成为新华西村社区营造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金筑基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资金是保障,合力是关键。2018年,新华西村乡村共建基金应运而生,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一池春水”。五年来,该基金精准对接乡村建设短板与村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18个村小组综合整治项目落地生根。
李家庄体育公园的蝶变便是基金赋能与村民共建的典型案例。从改造方案到“和美园”的命名,均由村民共同议事商定。村主任带头,村民、志愿者齐动手,一起参与花圃的修建、种植与日常维护。昔日死角变身规划有序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四小园,成为大家喜爱的休闲空间。
新华西村乡村共建基金只是该村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而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并不只有硬件设施的升级,更延伸到民生服务的精准供给中。
“养老事”连着“民心桥”,在新华西村的治理实践中,长者服务成为打破片区隔阂的重要抓手。该村新龙片区55岁以上长者占比达25.3%,但公共服务基础薄弱,曾是片区治理中亟待完善的突出短板。
2023年,新华西村争取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支持,引入专业社工团队深耕长者服务,从“银龄贺岁,情暖新龙”季度生日会的暖心陪伴,到多元贴心服务的精准供给,不仅让长者感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暖”的关怀,也与社区建立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服务的温度,唤醒了参与的热情。针对长者以往对公共事务参与度低的情况,新龙片区借鉴华西片区经验,培育了15人核心议事队伍,引导长者从协商活动安排逐步升级到自主策划服务内容。如今,在“蚊媒疫情”防控等工作中,长者们自发组织爱国卫生运动,实现了从“议己事”到“议公事”的转变,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新华西村深耕两片区文化富矿,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活动,推动“物理链接”向“情感融合”跨越。村里组建了4个文体类自组织,五年累计举办融合类活动538场,其中“新华西龙舟文化节”三届活动便吸引游客与村民213.8万人次参与,获社会资金支持50万元。如今,两片区村民跨区域参与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已成为常态,共同体意识在龙舟竞渡的呐喊声中、在文艺活动的欢笑声中不断强化。
治理效能的提升,带来了发展活力的迸发。近五年,新华西村不仅吸引大批村民返乡居住,更迎来5380名新市民落户、约160家企业进驻,实现了“以治兴村、以村聚人”的良性循环。
破解合并难题
党建引领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新华西村的治理实践,始于一场长达二十年的“融合考题”。2001年,原华西村与新龙村合并为新华西村,然而地理上的“合二为一”并未立刻实现治理上的“同心同向”。两片区在人口结构、经济基础、产业布局上的显著差异,既暗藏资源整合的机遇,更带来了治理负荷加重、资源配置失衡、机制整合障碍与共同体意识薄弱等多重挑战,如何让“物理合并”升级为“情感融合”,成为摆在村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2021年,新华西村以党建为引领,确立“协同治理、差异共生”核心理念,探索构建“育人赋能—因地议事—文化连心”的渐进式治理链,系统性破解合并村治理难题。从搭建“党建引领+专业赋能”机制,到完善议事协商制度;从成立乡村共建基金统筹资源,到深耕文化融合凝聚人心;从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到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治理,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村庄治理实现质的飞跃,初步形成“并村更同心”的新格局。
如今,全龄友好、全域覆盖的服务体系正在构建,两片区村民跨区域参与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已成为新常态,新华西村先后获评“佛山市文明村镇”“顺德区社区营造之星”等荣誉,这些沉甸甸的奖项,正是对其治理成效的最佳印证。从基金赋能到服务暖心,从议事共治到文化连心,新华西村用实践证明,以党建为舵、以民生为帆,就能破解合并村治理难题,让“并村更同心”的愿景成为现实,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