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挂在那里完全不起眼,甚至有人嫌弃它黑不拉几的。但是只要你穿在身上,马上就会被它吸引。” 在彭晴眼中,香云纱是有“生命”的面料。作为香云纱非遗传承人,她用三十载光阴守护着这项千年技艺,在经纬交织中诠释着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
香云纱的原色像一首极简的诗。一面是凝着幽光的墨黑,似夜海沉潜的珍珠,含蓄得不肯多言;一面是暖调的赭石色,如秋日陶罐上的釉彩,恰合中国哲学里“中庸”的刻度——不灼目,亦不沉滞,在光阴里自成分寸。
当现代纺织技术的光漏进传统染缸,香云纱便有了新的色谱:松烟绿、天青蓝、赤霞红……这些色彩拓宽了面料的边界,却也带来一丝争议——环保化工染料的介入,让纯手工、纯天然的底色泛起涟漪。于是,仅以薯莨染晒、未过河泥的红云纱重新被偏爱,人们对天然的执念,始终像追着光的蝶。
“除了黑咖异色与红云纱,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这个疑问曾在非遗传承人彭晴心中盘桓许久。直到她遇见伦教鹭鸟天堂——三万只鹭鸟在竹林上空织就流动的云,护林河的青玉色水面下,沉积着羽毛、落花与发黑的淤泥。当鸟叔谈及清理淤泥时,彭晴忽然想起香云纱最神奇的工序:以含铁河泥涂抹红云纱,方能成就一面墨黑一面赭黄的传奇。若将红云纱埋入这鹭鸟栖息的河泥呢?
她真的将一匹红云纱埋进了淤泥里,把创造的笔交给自然。数日后,一匹“银云纱”诞生了——如鹭鸟飞翔在夜空中,被月光浸染的翅膀。银云纱的诞生,为传统技艺添了一笔清辉般的可能,更入选2022广东非遗服饰优秀案例。
“能穿香云纱的人,是有一定认知层次的人。它的美需要慢慢品味,就像老茶老酒一样,每一天都能给你惊喜。”香云纱以桑蚕丝为骨,以顺德河泥为魂,历经“三洗九煮十八晒”的淬炼,最终形成独特的“龟裂纹”与“宝光”。这种由天然植物染料与矿物质碰撞出的化学反应,让每一匹布都独一无二,承载着阳光与水土的记忆。
“香云纱不仅是一件衣服,它带有强大能量,可以让诸邪避退,还能产生治愈能力,让人内心平静。”彭晴说起一位顾客的故事:都市白领穿上她定制的香云纱长衫后,戏称“仿佛被一团温柔的气场包裹”。这种“能量感”源于工艺的“天人合一”——从养蚕采桑到晒莨固色,每个环节都遵循自然节律。正如她常说的:“做人要像香云纱一样,历经日晒雨淋、反复晾晒,才能成长,最后成为自己。”
当工业化量产成为主流,彭晴却执着于香云纱的“非标准”魅力:“香云纱魅力就在于它的非标准,每一件都不一样,呈现出来的美是老天爷赋予的。”她带领团队坚守古法晒莨,拒绝使用化学助剂加速龟裂纹形成,哪怕产量有限,也要保留阳光与风力在布料上留下的天然印记。“你看这匹布的色斑,是上个月初三晒莨时突然下雨,雨水冲淡了莨水,反而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水墨效果。”
彭晴坚信传承工艺是使命,需“让后代代代相传”。她坚守“守正不守旧,尊古不泥古”的理念,在传承核心技艺的同时,积极与现代生活接轨,让香云纱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她说,香云纱是东方美学象征,表面“与世无争、柔弱”,内在“有锋芒、力量”,契合东方人“外柔内刚”的品德,是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
面对香云纱的国际化前景,彭晴充满信心:“年轻人尤其是00后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强,是香云纱潜在消费主力,做好产品自会吸引年轻人。”她透露,正在与意大利奢侈品牌洽谈联名合作,计划将香云纱与威尼斯蕾丝结合,推出“东西方织物对话”系列。“香云纱的‘复古先锋’属性,在国外反而更有辨识度。去年巴黎时装周,一位设计师用我们的莨纱做了件解构主义外套,居然成了全场焦点。”
在彭晴的工作室,一幅“天人合一”的书法作品格外醒目。正如她常说的:“香云纱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血液。”从宫廷供品到国际舞台,从单一服饰到家居、艺术跨界,她用成绩证明:真正的传统工艺,从来不是凝固的过去,而是活着的未来。当香云纱的龟裂纹里映出当代人的精神褶皱,这项千年技艺便完成了从“布”到“魂”的蜕变——它是岁月织就的诗篇,更是东方美学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