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温情藏陷阱?容桂市场监管所介入助维权
加入时间:2025-11-28 16:32 访问量:4 信息来源: 顺德城市网
2025年10月,市民钟女士走进容桂市场监管所寻求帮助,反映其误入“保健品”消费陷阱的经历。自今年3月起,在某奶粉店人员的推销下,她陆续购买了“关节营养粉”、虾青素等保健品,累计花费近两万元。在这期间,商家通过请喝早茶、安排旅游等方式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并宣称其产品有助于保养关节,以此销售该产品。直到该市民因身体不适就医,被医生明确告知“保健品没有治病功效”,她才意识到可能上了当。
钟女士认为,商家不仅销售不合规的保健品,还将低价产品以高价卖出,涉嫌欺诈,于是提出退货退款要求。然而,由于她大部分消费都用现金支付,也没留下票据,商家起初只同意退还微信支付的4785元。无奈之下,钟女士希望容桂市场监管所能介入协调,帮她追回剩余未拆封产品的费用。
接到投诉后,调解人员立即行动,陪同钟女士一起来到商家门店进行现场调解。首次前往商家店铺,调解人员与店员阐明有关情况后,一同计算市民消费金额。店员则以“产品外包装已拆”为由拒绝退款。情绪激动的投诉人一度难以平复,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她,一边通过微信电话联系上在外地出差的店主,约定后续面谈的时间。
调解人员持续跟进店主行程,并在他返回后第一时间约定调解时间。经过多轮沟通和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一致:钟女士退回未拆封的保健品,商家退还6750元。与此同时,容桂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也对商家进行了现场检查,未发现虚假宣传海报或文字材料。对该店家人员涉嫌口头夸大宣传的行为,鉴于情节轻微,店家主动配合处理及整改,执法人员对该店家进行严肃教育并责令改正,要求不得夸大功效虚假宣传。
保健品消费提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亚健康”话题持续受到关注,保健品市场不断升温,相关消费纠纷也日益增多。特别是中老年群体法律意识不强,容易出现不理智消费、过度依赖保健品、消费凭证留存不到位、盲目听信宣传标语等问题,对其生活、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容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选对渠道,认准“正规军”
务必选择品牌知名度高、具有相关资质证明的产品,可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产品备案或注册信息。购买平台要选择天猫、京东买药等有售后保障的电商渠道,线下购买最好选择正规药房如“中智药房”“大参林”。选择商家时可通过查看商家营业执照等信息了解其合法性和专业性,同时可以到国家信息公示平台处查询商家的相关投诉记录以及评价信息,多方面对比后再做决定。
理性看待,别信“万能药”
在挑选产品时,务必理性看待商家的宣传标语。例如面对“包治百病”“具有抗癌、根治糖尿病、高血压等疗效”的广告词,请保持警惕。务必牢记保健品并非药品,只能作为健康辅助手段,身体不适时应当前往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就诊,按照医嘱服药。切勿轻信推销人员的话术,选择保健品也应当在药师的建议下理性购买。
警惕“小甜头”,人情背后有套路
保健品目标群体多为中老年人,销售人员会抓住该群体人群的心理特点设计宣传方式:例如安排“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或是免费领鸡蛋、领日用品等宣传手段,或是通过一些人情交往手段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从而达到售卖保健品的目的。广大消费者面对这些“蝇头小利”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因“贪小便宜”而弄丢半生积蓄。
留好证据,消费维权有底气
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留存好相关证据,如购物小票、发票、产品资质证明、收货照片等等。若是通过现金交易且无购物小票的,应让商家出具相关收款证明。一旦发生消费纠纷,这些证据将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及时维权,不拖不等不犹豫
如果消费者发觉上当受骗,应及时与商家进行协商解决。若协商无果,可通过拨打12345市长热线或者登录12315小程序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进行投诉举报,或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因拖延而丧失维权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