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11-24 16:09 访问量:6 信息来源: 顺德城市网
11月20日上午,“水润凤城 韧性共生——探索中央城市工作精神指导下的佛山市顺德区系统治水路径”专题调研座谈会在顺德华桂园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国内城镇水务领域的顶尖专家,通过实地调研、专题汇报与座谈交流,为顺德持续探索以水兴城、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城的路径把脉开方、建言献策。
国家级“最强大脑”加持
治水迈入“智慧攻坚”新阶段
座谈会伊始,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向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章林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城市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孙永利、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四位权威专家颁发聘书,正式组建顺德治水“国家级智囊团”。
这份聘书不仅是对专家智慧与经验的崇高致敬,更是顺德推动系统治水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局部治理走向全域统筹的重要标志。四位专家在城镇水务、海绵城市、水生态修复等领域深耕多年,兼具战略视野与实操经验,他们的加入,为顺德破解复杂水环境问题、提升综合治理效能注入了强劲动能。
治水路径深刻变革
系统性思维破解沉疴积弊
“顺德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困。”座谈会上,顺德区副区长黄志捷系统回顾了顺德区治水思路的深刻演变。面对过去黑臭水体频发、污水处理超负荷运行的困境,顺德意识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难以为继。自2021年底起,一场从理念到方法的治水革命全面展开。
首先是治理格局的谋变,从“分而治之”走向“联围统筹”。 过去,不同部门、镇街各干各的,治理效果反复。顺德则创造性提出“联围治理”理念,将相对独立的排水区域作为整体单元,系统谋划上下游、左右岸、水里岸上的治理,彻底告别“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局面。
其次是治理前提的转变,从“盲目动手”走向“精准施策”。 黄志捷在汇报中指出,以往常常是“边摸排、边设计”,底数不清就仓促上马,如今则是坚持“先摸排、后设计”,让数据说话,使治水工程靶向更准、根基更牢。
再者是治理方法的改变,从“末端兜底”走向“源头截污”。 基于摸排成果,顺德制定了“挤外水、收污水,大分流、小截流”的全新技术路线,致力于在污染产生的源头进行分流和控制,从根本上减轻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负担。
最后是治理机制的演变,从“单打独斗”走向“大兵团作战”。 顺德彻底打破雨水、污水、河涌水等不同水体间的管理壁垒,组建由区指挥部统筹、多部门精锐专职攻坚、镇街和村居协同作战的治水链条,形成了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
顶尖专家献智献策
勾勒治水兴城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深入调研与听取汇报后,四位专家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为顺德下一阶段的治水工作提供了针对性的战略指导和技术良方。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高屋建瓴地阐释了海绵城市的系统性理念。他强调,“海绵城市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工程,而是一个持续的理念,需要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不断深化。”他建议顺德充分利用自然禀赋,探索构建人工湿地、生态塘等“绿色屏障”,以生态方式净化雨天的溢流污染,并加强模型模拟技术应用,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则从城市规划视角建言。他肯定了顺德系统治水的整体思路,并建议让海绵城市的措施效果“看得见”。“具体措施需要更直观地展示其水文路径和调控容量,”张全表示,“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智慧平台的决策支持功能,最终实现‘地面一张图,地下一张网’的精准管控。”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孙永利直指水环境治理的核心矛盾。他指出,当前治理重点需从“处理污水”向“处理污染物”转变。“只有把技术跟管理做好,水环境才能真正好起来。”他特别强调,项目“按效付费”机制的设计,必须以最终水环境质量的切实改善为导向。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章林伟从制度与行业层面为顺德指明了方向。他对顺德探索出的符合本地特色的治水模式表示赞赏,并提出三点关键建议:一是将海绵城市试点的成功经验制度化、长效化;二是积极探索水务“大市场”改革,推动信息一体化与设施系统化,破解碎片化管理难题;三是鼓励顺德系统总结提炼,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顺德治水模式”,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以水脉塑文脉
走出一条人文经济学实践路径
顺德治水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愿景,更是以水为脉推动“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四化融合,探索一条治水促发展、兴水惠民生、水脉传文脉的人文经济学实践路径。
目前,顺德已涌现乐从沙良河、均安海豚湾、龙江沙富涌等一批美岸示范项目,通过“美岸+”模式融入岭南文化元素,打造滨水生活场景,推动水环境从生态修复向文化传承与经济赋能升级。
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在总结中表示,顺德将持之以恒推进系统治水,筑牢水安全底线,激活水经济、传承水文化,强化智慧化管理,推动人水城和谐共生,全力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