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参与,齐动手,共建和美社区
加入时间:2025-11-18 10:58 访问量:62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11月18日,随着德胜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2025年第二季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基金会年度资助工作圆满收官。因应今夏以来顺德区蚊媒疫情防控的需要,基金会发挥慈善组织灵活性的优势,及时召开专题资助工作会议,明确在维持村居长者助餐、社区养老、社区健康等基本保障项目基础上,重点支持村居紧扣居民需求,将清理出来的蚊媒孳生地活化为居民休闲纳凉场所,带动附近居民共同参与设计及后续管养,从根源上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水平,巩固村居突击防控中取得的成果。全年,基金会共投入超1600万元慈善资金,资助116个社区公益项目,助力村居“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和参与式人居环境治理。
作为顺德社区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德胜基金会始终秉持“方向明、定位准、顾大局、接地气”的工作导向,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与社区实际需求,聚焦四大领域,自2018年启动“和美社区计划”资助品牌到今天,累计资助项目902个,资助总金额超1.82亿元,项目覆盖顺德188个村居(占91%)。
2025年度,“和美社区计划”在教育发展领域资助7个项目,资助金额280万元,支持6间村居集体办幼儿园改造提升;在社区照顾领域资助53个项目,资助金额544万元,支持8个助餐项目及3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运营项目,支持大良街道精神障碍人士社区康复服务整合发展;在社区营造领域资助49个项目,资助金额784万元,70%的获资助项目聚焦社区人居环境参与式治理探索。
值得关注的是,基金会主动调整资助侧重点,助力村居探索社区人居环境治理从“应急清”向“全域治”“一时净”向“长久美”转型的有效路径,从根源上消灭四害孳生地,巩固防疫行动突击工作成果。项目立项考察时重点关注两点:一是,是否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确定闲置地及闲置物业的项目定位及功能用途;二是,是否通过共商共议带动居民共同解决长期管养问题,引导就近受益的居民及单位承担责任、参与管养。
签约仪式当天,共25个人居环境提升类项目获得资助,总投入858万元,其中基金会资助376万元,项目方统筹资金482万元。
龙江沙富村:微创投激活人居环境治理新动能
在德胜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2025年第二季项目签约之际,龙江镇沙富村“同心共营·和美沙富”项目获得第二期资助。该项目以“微创投”为核心策略,初步探索出一条从“村委主导”到“村民自发”的人居环境治理新路径。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过去村小组的参与度确实欠缺,主动性不够强。村民习惯‘村委叫我做’,合心意就做,不合心意就不做。”沙富村党委委员甘翠珍坦言,为改变这一现状,2024年沙富村在基金会支持下启动首期针对社区人居环境治理的微创投项目,尝试通过微创投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该项目中,村小组需承诺自筹资金达到项目预算金额20%以上才符合条件。经过一年实践,沙富村微创投共支持18个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覆盖11个村小组,累计投入微创投种子资金14万元,联动村集体专项资金51万元,撬动村小组自筹资金81万元。“我们用小小的种子资金调动更大的社区内生资源用于人居环境建设”甘翠珍介绍,“这个过程中,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度明显增强了。”村内一批需要修缮的道路、场地等公共环境设施得到改造。
随着项目的开展,今年蚊媒防疫行动中清理出的闲置空地,成为二期项目的重点。令人惊喜的是,在项目正式启动前,已有两个村小组主动行动起来。村内部分菜地,面对蚊媒疫情,种菜已不合时宜,甘翠珍介绍,这次有两个村小组长主动带头,集资将地块铺上石粉,改造成公共停车空间。自发改造,正是微创投培育出的社区自觉。
构建长效管护机制
沙富村二期微创投项目还将探索建立“反映+激励+规则”的长效管护模式:线上“村情速应群”实现报事即时响应,“善治积分计划”激励村民参与,微创投规则要求项目必须提供空间维护计划,确保“改造一处、管好一处”。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项目培养更多人发声, 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建议,我们都希望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共治。”从最初只有十来个热心分子,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沙富村正朝着“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目标稳步迈进。
杏坛安富村:破解土地困局,荒废鱼塘将变身“梦想公园”
在杏坛镇安富村的中心位置,一块占地2685平方米的土地已荒废十余年。这里原是一座大塘,填塘后因土地属性复杂、资金短缺等问题长期闲置,杂草丛生,蛇虫鼠蚁滋生,成为村民心中的痛。如今,在德胜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支持下,这个困扰村庄多年的难题终于迎来转机。
土地属性困局有望破解
这个位于村心位置的黄金地块,在村民眼中本应是理想的休闲场所。“为什么村里的中心位置不能建个公园?在村民心目中,他们不会考虑到土地建设,需要符合相关条文规范。”安富村党委书记何巧燕坦言。
“想做宅基地不符合规划,想建公园又担心违规,村里经济也难以承担合法报批的高额费用。”这块地的整治难题困扰了村内十余年,相关投诉从未间断。但一直未有合适的解决方案。
去年8月,顺德区发布的闲置地利用相关文件让村委会看到了希望。何巧燕敏锐发现,文件中提到“乡村振兴项目200平方米以下硬底化可备案”的政策,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合规路径。为此,安富村调整思路,经过与该镇执法办、自然资源局等多部门反复沟通,确定了“以绿化为主、少量硬底化”的园林式公园规划方案,计划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通过立项审批。
村民参与共建“梦想公园”
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安富村首次采用参与式规划方式,召集公园周边住户、常在榕树下聊天下棋的村民共同描绘“心目中的公园”。新建公园将保留现有香樟树,设置停车区和休闲区,增设乡间小道和长廊,并规划30平方米的休闲空间,配备厕所和简易茶水设备。
“设计图出来后,我们征求了村民意见,反响很好,”何巧燕说,“从无到有,村民都很高兴。”这种参与感让村民对公园建设充满期待。
2025年11月,安富公园获得德胜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资助50万元。何巧燕表示,“非常感谢基金会的支持,这对我们村意义重大”。
这是安富村继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后的又一个民生项目,将让村内面貌焕然一新。目前,项目已完成设计和效果图,正在推进立项审批。这个承载着2000多名村民期待的公园,不仅将改善人居环境,更将成为安富村社区活力的新中心。用好政策,从荒废地块变身梦想公园,安富村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
北滘马龙村:河岸闲置地的美丽蜕变,打造城乡融合“文化会客厅”
在北滘镇马龙村,一段过百米的河岸将经历一场美丽的蜕变。位于这段河岸的起点,一块约150㎡曾经杂草丛生、乱搭乱建的闲置地,将变身成为连接新旧市民的“文化会客厅”。
从“清脏治乱”到“文化融合”
“河岸边原来是村民私自搭建的菜地,用简易塑料围起来,不仅不美观,还容易积水孳生蚊子。”马龙村党委副书记梁加丽描述着改造前的景象。借着蚊媒防疫行动的契机,村里清除了这条河岸线上的违章搭建,为后续改造奠定了基础。
项目选址在南湾黄公祠、马村文化活动中心旁,附近还有新建的楼盘。“把这里打造好,就能成为楼盘居民和原村村民的文化交融之地。”梁加丽说,这个项目采用了基金会与村委1:1配套资金的共建模式。“基金会资助10.3万元,村配套10.3万元,而且我们还争取到附近村民的支持,包括管养服务和可能的资金支持”。
对于建成后的管护,马龙村已有充分准备。“我们有志愿者队伍,还有‘妇女微家’的队伍,他们都愿意来帮忙。”梁加丽表示,村民想到杂草丛生的地块将变成美丽的口袋公园,都乐意参与日常的浇水、拔草、施肥等管养工作。
展望未来更多河岸空间待新生
马龙村河岸线众多,内河涌资源丰富,全面改造需要千万级别的资金。梁加丽坦言,之前的“美岸行动”主要集中在中心地段。以本季项目为“切入口”,马龙村第二、第三梯队的河岸段也迎来了改造机遇。下一步,村里将视资金情况,逐步推进其他河岸段的改造。
这个项目不仅是马龙村人居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项目的推进,这里将成为展示马龙百年本土文化的窗口,成为新旧居民共享的社区空间。
容桂桂洲社区:两间闲置危房将迎新生
在容桂桂洲社区的巷弄深处,两处闲置多年的闲置屋(地)即将迎来新生。五鼎果大街47号和大市直街35号这两处合计不足100平方米的无主物业,将通过参与式改造变身社区口袋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适老休闲与儿童活动空间。
“这两间闲置屋已经荒废很久了,瓦顶塌陷,杂草丛生。”桂洲社区党委委员李玲芳描述着改造前的景象。在蚊媒防疫期间,社区清理了多处闲置地和闲置屋,这两处因居民反映强烈、改造条件成熟而被选为首批改造对象。
虽然地处巷内而非中心地段,但正因为贴近居民区,改造需求尤为迫切。“附近的居民一听要改造成公园,都非常高兴和支持。”李玲芳说,作为纯社区,桂洲社区没有集体资产,资金问题一直是闲置屋改造的最大障碍。“想法一直都有,就是在等一个机会。”随着闲置屋及闲置地在抗击蚊媒的新形势下问题凸显,在德胜基金会“和美社区计划”支持下,这个等待多年的想法得以实现。
项目采用“入户访谈+街巷议事会+需求投票”的参与式调研方式,充分听取周边老年居民与低龄儿童家庭的差异化需求。社区走访了党员、居民代表和附近居民共60户,还进行了大范围问卷调查,确保改造方案真正符合居民期待。
“居民们都很支持,甚至表示愿意捐点钱一起筹建公园。”李玲芳透露,这种参与热情为后续的居民自主管养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计划组建居民参与小组,开展规划与管养培训,制定自治公约,形成“居民自主管养+居委会支撑”的长效机制。这种模式一旦验证成功,将为类似社区的闲置资源治理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改造工程将实施“排危+绿化+休闲”的综合整治,既消除安全隐患,又打造优美环境,更从根本上消灭蚊媒滋生风险。据悉,此前社区已对部分闲置屋进行改造利用,共计改造完成9间。这些闲置屋被改造成为街心公园及“四小园”等功能性公共场地,有效提升了社区空间利用效率和景观环境。未来计划继续遴选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块,争取资金支持,持续推进改造。
德胜基金会始终秉持社区营造理念,以精准资源投放赋能社区发展,聚焦治理软实力与人居环境双提升。从龙江左滩村“耜耕田”和勒流东风村“深水公园”,到更多元的、由村民自发参与和持续管护的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激发社区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氛围在顺德村居落地生根,为和美社区建设注入持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