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11-18 08:40 访问量:5 信息来源: 顺德城市网
这是顺德某村一群人被戏称为“包租公”的故事;
这也是一群上班族开始舞龙的故事;
这个故事跨越80、90、00、10后几代。
11月7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篮球项目(女子成年组)在顺德德胜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
这群人受邀参加开幕式表演,带来了一段精彩的龙江“非遗”龙舞。
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带着龙舞亮相重要舞台。
2023年11月4日,他们在中国龙狮大赛中夺得历来最好的名次。2024年,他们再次于大赛中夺得冠军。当时归来也是晚上10点,众人饥肠辘辘、一身疲惫,却仍坚持依照传统虔诚祭拜,将捷报告知神灵,之后才共享晚餐饭,各自回家休整两天。
“休整两天”,指的是所有成员两晚不用训练,但他们白天都有自己的班要上。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这样不累吗?他们会回答:“喜欢的东西怎么会觉得累?”
这份喜欢,源于血脉,也源于记忆。
龙江陈涌石壍,村民大多姓张,村内素有舞龙、扒龙舟的传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中不见龙影。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六日是观音诞开库日,龙江各村居都要举办村宴并祈福。在1998年的一次村宴上,石壍村老一辈村民不禁聊起了本村昔日舞狮的盛事,心生怀念,当即就有人提出重整旗鼓成立石壍醒狮队的想法。此想法获得村里人的赞同,一帮年轻人跃跃欲试,村宴上港澳乡亲、村民纷纷解囊筹集几万元启动资金。短短两个月,陈涌石壍醒狮队成立。
从此,中断的传统被重新接起。
当时只有队员有28人,以学生为主,最年轻的只有六岁。同年十月,只训练了半年的队伍就收到龙江镇宣教文卫办的表演邀请,这让一直以来艰苦训练的他们得到了宽慰。
二十多年过去,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龙狮团的组建者张汉邦已退下,张冠涛接下了带队的担子。他说,舞龙舞狮主要靠体力,有许多高难度动作,队员年龄一到难免要退下来。但正因为大家同出一村,心特别齐,配合也格外默契。
多年来通过比赛和到外学习交流,龙狮团对表演龙舞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中的技巧及要点演绎愈加精细,声名在外。龙狮团训练基地二楼的展示柜,摆满了他们挣回来的荣誉,其中就有一座象征着最高荣誉的中华龙雕塑。中华龙雕塑为移动荣誉, 每年比赛争夺一次。因石壍龙狮团连续3年夺冠,后因比赛暂停,中华龙雕塑永久留在了团里。虽受外界称赞,龙狮团仍担心“江山代有人才出”,于是求著名陶艺大师复刻一座。
荣誉背后,是一群“非职业”的传承者。
“没有工资,都是靠情怀。”张冠涛介绍,队员也要赚钱养家,他们白天上班,晚上训练,若遇上比赛还需自掏腰包。偶尔商演所得的微薄收入,也给大家分一点,大多则留作团队经费。
因情怀聚在一起,队员水平难免参差,外形也不够统一。张冠涛分享了一则趣事:有一次龙狮团外出比赛,现场好奇、探究、好笑的眼光齐齐刷来。其他团队都一身制服,而他们因身着不一致的白色背心、赤脚上场,被戏称为“包租公”组团舞龙。龙狮团成员不以为意,反而以此为乐,“要是在腰间再放一串钥匙,就更像了。”
更难得的是,这份情怀正在悄然传承。
过去队员都姓张,如今逐渐有外姓人因喜爱舞狮龙舞而加入。团里曾有因“不生性”被妈妈送来学习的十六七岁少年,后来成了重要比赛的龙舞骨干;也有沉默的小孩在团队的欢声笑语中逐渐开朗,“跟着比自己大的哥哥和叔叔,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他们还将龙舞带进校园,利用大课堂时间教孩子们舞龙、舞狮,让龙舞文化在龙江的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
一条龙,一群人,一份情。在顺德,这群上班族用自己的方式,舞出了一条龙的魂,也舞出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