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攻坚“碧玉工程”深耕城乡绘画卷
加入时间:2025-11-17 09:26 访问量:10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今年8月,顺德区全面启动实施人居环境“碧玉工程”,围绕“净为底、绿为韵、美为形、文为魂”的系统路径,推动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四大行动”落地见效。近三个月来,一批批城乡“微更新”悄然发生,一处处“碧玉风景”渐次绽放,顺德正以“小家碧玉”之姿,精雕细琢提升城乡品质,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城,让市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净化打底,科技赋能织密治理网
“以前逛街,总担心垃圾桶附近有异味,现在看不到垃圾桶了,路面好干净!”家住大良街道的市民李姨常带孙子逛华盖路步行街,提起“撤桶减箱”带来的变化,她笑得格外开心,“国庆期间外地游客多,大家都夸顺德干净,作为本地人特别自豪!”
“碧玉工程”启动以来,顺德构建起“无人机巡查+AI识别+闭环处置”立体治理网,实现对冷巷僻角、河涌岸线等盲区的动态扫描。市自然资源局顺德分局对储备土地开展“无人机消杀”,覆盖面积达3.7万余亩,科技赋能让环境治理更高效。全区153家农贸市场实现灭蚊灯全覆盖,“撤桶并点”在55条试点路段撤减垃圾桶565个,路面垃圾减少约90%,城乡环境底色更洁净。
治水成果也让市民获得感满满。“星槎村的鱼塘又变回小时候的样子了,水清了,傍晚散步还能看到小鱼游!”均安镇星槎村村民梁先生指着恢复生态的鱼塘感慨道。2023年以来,全区新建、修复排水管网约855公里,221条黑臭水体整治验收全部完成,均安镇星槎村还成功恢复3000平方米被违规填埋的鱼塘生态。“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落地,乐从镇通过二维码赋能智慧化管理,市民伍先生说:“发现店铺门口有垃圾,扫二维码就能举报,反馈特别快,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门口环境了。”
绿化点睛,边角地里长出“口袋绿地”
“以前家门口的空地堆满杂物,现在改成了‘口袋绿地’,我每天早上都来练太极。”伦教街道居民陈伯指着楼下的小公园,身边是摇曳的驱蚊植物,“蚊子也少了,坐着聊天特别舒服。”
这样的“口袋绿地”并非个例,顺德巧用闲置地、边角地,建成“四小园”超9000个,整治盘活闲置土地超百万平方。伦教街道推进6个防蚊公园建设,构建“幼虫消杀—成蚊趋避—景观美化”三位一体网络。2025年“送苗下乡”活动下拨苗木3300株,全区种植树木约12.16万株,206个村居实现绿化全覆盖。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顺德庭院节吸引约18万人次参与,市民刘女士带着孩子参加了庭院节活动:“学会了种驱蚊草,还参观了‘碧玉小院样板’,回家就把阳台收拾了,种上花花草草,家里更温馨了。”
不单只社区绿化,政企联动还让绿意延伸到厂区周边。北滘镇推动美的集团建成滨水绿美工程,将桥下灰空间转变为高品质公共区域。伊之密、居家每刻等企业率先“破墙透绿”,目前,全区已有8家企业完成绿美工厂建设,厂区绿化与市政景观无缝融合,实现了“园区”变“景区”的美丽蝶变。
美化塑形,闲置空间变身“打卡点”
清理冗余城市家具、美化高速出入口、打造美丽街巷……顺德持续推进“敞亮门户”行动,全区美化31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及轨道站点,打造50条美丽街巷,龙江镇将龙高路及龙山互通立交打造为城市门户形象区,“龙高路现在太气派了!路灯亮了,广告牌也整齐,开车经过都觉得心情舒畅。”经常往返龙江与乐从的货车司机赵师傅对龙高路的变化赞不绝口。
“三线”整治也解决了市民的“心头烦”。“以前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挂在天上,看着就心慌,现在整理得整整齐齐,房子都显亮堂了。”容桂街道居民谭姨说。全区89个村居启动“三线”整治项目,完成约359公里线路整治,空中“蜘蛛网”逐步消失。10处桥下空间利用项目稳步推进,其中5个已完工。
全区15527间闲置房屋建档立卡,伦教街道累计活化74间闲置屋、120处闲置地,陈村NCC·新岸公园、勒流西丫渡、均安旧粮仓等“变废为宝”。陈村镇鹭岛生态公园、鸡肠滘河景观工程在省级风貌设计大赛中斩获大奖。30个美岸示范项目建成投用,新增超100万平方米高品质滨水空间,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文化铸魂,村规民约激活“治理力”
“碧玉工程”不仅是环境革命,更是治理能力与文明风尚的双重提升。
在顺德,超四分之一村居推行“党支部+志愿者+街巷长”模式与积分制管理,龙江镇世埠社区设立环境卫生清洁“文明积分制”,挂钩专项奖励基金。全区206个村居100%将防蚊灭蚊列入村规民约,“村规民约+积分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文旅融合让老建筑焕发新机。勒流黄连先锋食品厂蜕变为古村文创园,大良小熊织梦园成为网红打卡点,全区68个老旧建筑活化项目让历史与当代交融。
从冷巷僻角的洁净整治到口袋公园的绿意盎然,从闲置资源的活化利用到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顺德“碧玉工程”以四大行动为抓手,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城,不仅让城乡品质持续提升,更让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