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11-11 09:03 访问量:2 信息来源: 顺德城市网
在历经活化改造的古朴蚕房内,水墨丹青与砖瓦木梁相映成趣,国家美术大师的作品在百年老建筑的怀抱中焕发出别样神韵,缕缕墨香蕴藏着岭南韵味。
11月9日下午,顺德大良街道大门社区的一处蚕房私房菜馆内,一场艺术与时空的对话静静上演。国家美术大师陈文举老师的个人书画展在这座由老旧蚕房活化改造的空间里举行,展期持续至11月25日。高水平的水墨画作与百年蚕房相遇,碰撞出令人惊叹的艺术火花。
老蚕房有新“艺”:国手画作融入活化空间
静静地漫步在九个各具特色的院落间,陈文举的画作在百年古树的映衬下更显气韵。斑驳的砖墙、木质横梁上的岁月刻痕,与大师笔下飘逸秀美的水墨丹青形成奇妙对话,仿佛推开一扇门,便踏入了穿越时空的艺术长廊。
值得一提的是,陈文举作为一级美术师,其艺术成就令人瞩目。其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被国家会议中心收藏,成为国家艺术珍藏的一部分。白桦林系列作品更是被中央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制成专题片,在多个频道播出。
此次陈文举选择在蚕房私房菜举办个人书画展,别有一番深意。蚕房私房菜的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韵味,各不相同,与陈文举老师不同系列的书画作品相得益彰。展览空间与艺术作品的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观展体验。
陈文举的山水画作,以“气势磅礴、自然神韵”著称。他好作宏篇巨构,颇得气势,石质坚凝,树木茂密,急流卷浪,云气浮动,法度谨严。而这些充满自然气息的作品,与蚕房本身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底蕴、桑基鱼塘的生态美学不谋而合。
在蚕房私房菜这个空间里,陈文举的艺术创作与老旧建筑活化新生相互映衬,让人沉浸其中。这里既是一场书画展,也是一次建筑活化成果的展示,两者共同诉说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陈文举老师的展览做了两个很好地结合。”当日前来观展的顺德区文广旅体局文化艺术和电影股副股长张鸿武表示,此次画展成功结合了“百千万工程”和美食文化,更是对当前的“人文经济”的呼应,让艺术家进入村居,提升了区域文化品质,为顺德推进岭南文化精致小城的建设赋能。
旧建筑的“新生”:一院一风格的奇遇
展览所在地的蚕房私房菜,前身是顺德大良大门社区的旧蚕房,见证了当地丝织业的鼎盛历史,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一处静谧的“世外桃源”。
九个院落,九种风格,九重意境。蚕房私房菜以小院形式进行活化改造,不改变原有的空间结构,保留珍贵百年古树。岭南园林的小桥流水、温馨的家庭小院、禅意为主的院落,每一步都是景致的转换。
“我们会保留很多它原来的元素,然后新旧对话也要把旧的拿出来用。像我们这根榆木也是几十年上百年的,从屋檐上面拿下来,雕刻一下,变成很有寓意的旧物件。”广东博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罗庆刚作为设计者表示“新老碰撞”是此次活化建筑的核心理念,在保留并利用老建筑的元素,同时融入新的建筑手法和工艺,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贴近年轻人审美的空间。
在蚕房私房菜这个充满故事的空间里,陈文举的艺术创作与老旧建筑活化新生相互映衬,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罗春生阐释了这种融合的价值:“蚕房是我们岭南水乡缫丝产业的印证,今天我们把世界美食之都的美食引进来,再把中国的书法文化引进来,这里就营造成了一个人文经济的场景。”
阳光从天井洒落,照亮画作上的笔墨细节,也照亮蚕房原有的木梁架构,每一株百年古树都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保育。
“老旧建筑活化要赋予它岭南的文化特性,同时要与时尚和潮流的现代审美结合。”张鸿武认为,活化老旧建筑不仅仅是翻新,更是为老旧建筑赋予现代时尚的生命力。如今,这一“新旧碰撞,修旧如旧”的旧改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城网君现场观察到,每一个房间、院落的取名都与蚕文化有所关联。未来,蚕房里的蚕匾、蚕簸等传统养蚕工具,在收集齐全后将举办专题展览,重现当年的养蚕场景,让历史在现代空间中得以延续。
斑驳的青砖墙前,几位观众驻足欣赏陈文举的黄河系列画作,窗外的百年龙眼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蚕房的往昔岁月。这不只是一次书画展,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美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