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11-06 10:33 访问量:41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11月3日下午,顺德区博物馆中庭,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这上演。国际知名设计师武学伟看着香云纱时装在T台流转,模特步履间带起面料特有的沙沙声,如同岭南清风拂过桑基鱼塘。LED显示屏上,“顺德香云纱产业主题活动暨精品短剧《浣纱录》开机仪式”的字样,宣告着这不仅是非遗展示,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也是破题非遗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文旅为媒、影视赋能、产业突围。
当顺德、杭州、广州三地企业代表在香云纱面料上按下合作手印,当总投资超亿元的千亩国际时尚产业园规划揭晓,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提出的写好“人文经济学”大文章的要求,正在这方寸经纬间落地生根,织就一条“新丝路”。
三城联动:
一场跨越南北的握手
这种曾被称作“软黄金”的古老面料,如何织就出一条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的新路径?签约台上,广东唐贤香云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的手与浙江凯喜雅智纺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萧娘香云纱服装有限公司代表紧紧相握。这看似平常的商业合作,实则是中国非遗产业史上的一次突破:首次实现了非遗原产地、科技巨头与时尚品牌的跨区域深度联动。
“这不仅是商业合作,更是技艺传承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精华在致辞中表示。三地企业的优势互补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闭环:唐贤承载着已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珠的技艺精髓,坚守顺德本土的“三蒸九煮十八晒”古法;凯喜雅带来覆盖浙江、云南与国外的50万亩蚕桑基地和智能化织造技术;萧娘则凭借其在互联网时尚领域的敏锐嗅觉,打通传统工艺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最后一公里”。
在产业园规划蓝图中,一条现代化的供应链清晰可见:凯喜雅在浙江的“天空桑园”提供优质蚕丝,顺德基地进行古法染整,广州设计团队进行时尚转化,最终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球。这种“浙江原料+顺德制造+广州营销”的模式,打破了非遗产业长期局限于原产地的局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赋能。凯喜雅将把在浙江实践成熟的“数字孪生”技术引入顺德,通过虚拟仿真优化生产工艺。“我们将建立从蚕桑养殖到成品制作的全程溯源系统,让每匹香云纱都有数字身份证。”凯喜雅代表在签约仪式上承诺。这种科技加持,使依赖老师傅经验的传统工艺,开始向标准化、可复制的现代产业转型。
产业生态:
千亩园区的宏大布局
活动现场发布的《顺德香云纱国际时尚产业园规划》显示,这个占地1134亩的园区规划了八大功能板块,从生产展示基地到设计港,从交易中心到文旅农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园区北临伦教羊大河、东靠李家沙水道的选址,巧妙串联起桑基鱼塘生态与现代化产业空间。
“园区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产业生态的培育平台。”产业园项目总监何智勇详解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创新实践:园区内将设立“杭州创新中心”和“广州设计中心”,通过“园中园”形式实现跨区域资源无缝对接。这种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举措,展现了顺德作为改革前沿的开放胸怀。
产业园的规划超越了传统工业园区概念,呈现出“产城人文”融合的鲜明特色。规划中的“云纱故渡”文旅农场将桑基鱼塘景观与非遗体验相结合,“数字博物馆”运用VR技术再现香云纱制作全过程,“设计师工作室集群”吸引全国创意人才入驻。
记者注意到,这种规划思路与顺德建设“岭南文化精致小城”的战略一脉相承。产业园不仅关注经济效益,更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力求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预计年底交付的一期工程,将成为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地标。
非遗新声:
从技艺到文化的升华
活动现场的“梁珠纪念版”香云纱面料发布环节,引发了对非遗传承本质的思考。梁珠先生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少年晒莨工到开山收徒的一生,是“守艺即守心”的生动诠释的一生,但当代传承需要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短剧《浣纱录》的开机提供了新思路。该剧通过穿越叙事,讲述现代青年振兴香云纱产业的故事,将非遗技艺转化为青春语态。“我们要让年轻人在故事中了解香云纱,在情感共鸣中爱上传统文化。”制片人邵明江表示,这种“影视+非遗”的模式,相比单纯的技术传承,更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
武学伟的“软黄金-往日时光”设计系列,展现了香云纱融入当代生活的无限可能。这位金顶奖得主将香云纱与轻商务装结合,打破了其仅限于传统服饰的刻板印象。“香云纱的珍贵在于其独特的质感与色泽,这种东方美学应该被世界看见。”武学伟在分享会上说。
同时,T台走秀环节,模特身着香云纱时装的身影,完美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面料在灯光下流转的光泽,既保留了古老的技艺精髓,又焕发出时尚的现代气息。这种美学重构,使香云纱从文化遗产转变为生活时尚,为其产业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城市战略: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动能
顺德香云纱产业的振兴,是这座城市发展战略转型的缩影。作为制造业重镇、工业强区,顺德近期持续加码文化建设,反映出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
“文化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更是产业升级的硬支撑。”陈新文多次强调。通过打造香云纱IP,顺德正在构建一条特色发展路径: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三地合作开创了区域文化共建的新模式。顺德凭借制造业基础,杭州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广州依托商贸传统,三地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这种区域协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微观样本。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合作探索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路径。通过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不同区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动能。
人文经济学的顺德启示
在活动现场的香云纱展区,薯莨汁液在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而科技感十足的场景又把人拉回现实。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正是顺德实践的精髓所在。观察香云纱产业的振兴之路,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首先,传统工艺现代化需要找到守正与创新的平衡点。顺德既没有为了创新而丢掉传统,也没有因守旧而拒绝变革,这种辩证思维值得借鉴。
其次,产业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原料供应到创意设计,从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顺德通过政企合作、区域联动,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最后,文化自信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顺德以一座城的格局整合全球资源,证明真正的自信来自学习借鉴的勇气。
我看到,当《浣纱录》开机仪式的掌声渐渐散去,顺德博物馆重归宁静,但香云纱掀起的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从一根蚕丝到一匹面料,从一个工艺到一个产业,从一种文化到一座城的身份认同,这条穿越千年的丝线,正在编织更宏大的叙事。
我深知,在顺德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工艺现代化的可能路径: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以市场为帆,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非遗产业的突围之路,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一纱一世界,一线一乾坤。当香云纱的柔光继续在岭南大地上流淌,这条由千年技艺织就的道路,正从顺德通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