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创新法院与综治中心“双向解纷”机制
			
			加入时间:2025-10-31 11:00    访问量:4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
			
				       在佛山市顺德区,一场旨在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基层治理实践正焕发着蓬勃生机。面对纠纷解决过程中常见的“耗时长、环节多、成本高”难题,顺德区人民法院(下称“顺德法院”)与区综治中心创新构建“双向解纷”机制,通过司法服务与综治力量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中心搭台、部门联动、司法赋能、一站解纷”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公平正义与治理温度直达群众“家门口”。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传统纠纷解决模式中,诉讼、调解等途径往往相互独立,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当事人奔波于各部门之间,解纷效率低下。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顺德法院依托覆盖全区的综治中心平台,推动了一场深刻的机制变革。
       “双向解纷”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壁垒,实现资源互通。一方面,法院将适宜调解的案件精准分流至综治中心,利用其贴近基层的优势进行前端治理;另一方面,综治中心在遇到复杂疑难纠纷时,可即时启动府院联动,邀请法官提前介入提供专业法律指导。这一“双向”沟通,形成了“法院指导+基地培育+多元参与”的多元化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将矛盾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的目标。
       彰显司法速度与温情
       新机制的生命力,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纠纷的高效、圆满化解之中。
       “真是太感谢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帮我们把货款问题解决了!”某陶瓷公司代理人陈某激动地将锦旗送到法官手中。此前,因合作方拖欠255万元货款,该企业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
       顺德法院了解情况后,引导其尝试综治调解。获得当事人的同意后,纠纷被迅速分流至区综治中心。具备商事调解经验的调解员陆意玲负责协调,周海民法官则全程提供法律指导。
       调解团队发现,拖欠货款的装修公司自身也面临工程款回笼难题。法官当即建议双方面谈。调解现场,双方坦承困境:陶瓷公司急需资金维持生产,装修公司也苦于资金周转问题。
       “根据合同,逾期付款需承担利息,若进入诉讼,成本更高。”调解员适时引导。在法官与调解员的协同下,双方最终达成阶梯式付款协议,并同步申请了司法确认以赋予强制执行力。款项如期到账,企业生产得以恢复,合作关系也得以延续。一场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实现了双赢。
       “公司欠我的补偿金一直没给,我实在走投无路了……”职工曾某因工受伤后,公司未支付后续补偿,而他的工伤认定申请已超过法定时限,维权陷入僵局。
       杏坛派出所接到求助后,通过“顺德区矛盾共治平台”将案件上报。综治中心迅速响应,组建了由法院、总工会、社保局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调解团队。法院指派周海民法官提供专业法律支持。
       调查发现,曾某确实处境艰难,而公司也存在经营困难。“当前不仅要追讨欠薪,更要解决职工的医疗和生活困难。”调解员精准把握焦点,而周法官则向公司阐明了不履行义务的法律风险。
       在多部门情理法相结合的持续努力下,公司最终同意一次性支付4.6万元补偿款,纠纷得以彻底解决。拿到钱的曾某哽咽道:“太感谢了,我终于可以安心治病了。”此案充分展示了新机制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兜牢民生底线上的强大效能。 
       科技赋能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高效机制的运行,离不开科技支撑。顺德综治中心研发的“矛盾共治平台”是这套机制的“智慧大脑”,实现了“一键录入、多方响应”的线上指挥调度。
       “任何部门录入纠纷,相关单位都能即时协同,比从前单打独斗快多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实践表明,该平台使纠纷化解效率提升了近50%。
       对群众而言,科技带来的便利更为直观。“物业费纠纷折腾半年,这里几小时就解决了!”业主王先生在综治中心的司法确认终端前欣喜地说。调解成功后,他当场在线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两天内就收到了电子文书。
       顺德法院在全区部署了23个在线司法确认终端,构建了“即时审核+电子送达”的“半小时响应圈”,平均1.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全流程。这彻底打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多省心”。
       持续深化书写“顺德方案”
       从商事纠纷到劳动争议,再到邻里矛盾,顺德法院与综治中心“双向解纷”机制正以专业高效的服务,将大量风险化解于萌芽。
       未来,顺德将持续深化这一创新,在更多领域推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并运用大数据提升风险预警能力。这一机制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为顺德高质量发展营造了优良的法治环境,也为全国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顺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