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打造“演艺之都”的人文底蕴
加入时间:2025-10-30 10:14 访问量:9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有这么一片土地,每当夜幕降临或节庆时分,弦索胡琴之声便从祠堂、公园、文化场馆悠然响起,与万家灯火交织成一幅“万家灯火万家弦”的动人画卷。这里,就是顺德。当顺德提出打造大湾区“演艺之都”的宏伟目标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顺德?
答案,深藏在它延绵数百年的文化基因与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之中。顺德,不仅以制造业重镇和世界美食之都闻名,更是粤剧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南国红豆”之乡的美誉。这里,演艺并非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深植于市井街巷、融入百姓生活的文化血脉。从名扬全国的粤剧宗师,到遍布城乡的250多个私伙局;从校园里稚嫩的粤剧唱腔,到国际舞台上的现代演艺,顺德正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蓬勃的创新活力,向世界展示其打造“演艺之都”的底气与雄心。
深植市井的演艺血脉:从“万家弦”到“私伙局”
顺德的演艺底蕴,首先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步入均安镇,这里是粤剧名伶的集居地,也是知名的“中国曲艺之乡”。每周,均安戏剧曲艺协会的排练总是雷打不动,悠扬的粤韵已成为街坊们熟悉的“精神茶点”。而这,仅仅是顺德超过250个私伙局的缩影。这些民间曲艺组织如同文化的毛细血管,遍布城乡,让粤剧曲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祠堂里、公园间、文化活动中,市民们自发聚集,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也娱人育人,构成了顺德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文化景观。
“粤剧是流淌在顺德人血液里的艺术。”广东省首届曲艺“明日之星”、群星奖得主邱倩文如是说。这位90后音乐教师的成长轨迹,恰是顺德演艺生态的缩影:童年时在黄连社区的曲艺社耳濡目染,如今她在勒流梁季彝纪念学校,创新性地将古筝弹唱与粤剧融合,带领学生用青春语言演绎传统经典。她对教学环境“旧一点没关系,但一定要干净整洁”的执着,折射出顺德人对艺术品质的内在追求。
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顺德的骄傲。近现代粤剧史上,顺德名家辈出,星光熠熠——龙江薛觉先、容桂马师曾、大良白驹荣等一代宗师,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在近现代粤剧五大流派中,顺德籍宗师独占三席,奠定了顺德在粤剧艺术版图中的重要地位。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顺德打造“演艺之都”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气。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从“南国红豆”到“青春浪潮”
顺德的演艺传承,绝非简单地墨守成规,而是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品牌活动的持续创新是重要体现。已成功举办多届的顺德粤剧曲艺荟,规模与影响力逐年提升。第四届活动更是首次实现顺峰山公园、清晖园、岭南和园“三园联动”,连续18周好戏连台。在清晖园的亭台楼阁间,实景园林粤曲表演让游客沉醉其中,水袖翩跹与古典园林相映成趣,实现了传统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完美融合。这种创新尝试,打破了舞台的边界,让演艺活动变得更加可亲、可感、可参与。
更令人惊喜的是演艺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在凤城食都,粤剧名家何丰仪的《帝女花》唱响时,食客们常情不自禁击节相和;在欢乐海岸PLUS,粤剧COSPLAY走秀,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这种“演艺+美食”“演艺+文旅”的跨界融合,正是顺德演艺生命力在当代的生动注脚。据统计,仅粤剧曲艺荟系列活动一年下来就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传统艺术在创新表达中爆发出强大的吸引力。
青春的传承更是粤剧的未来所在。在校园里,粤剧传承的“青春化”探索成果丰硕。龙江华东小学的少儿折子戏《拦马》、北滘承德小学的《三岔口》屡获省级大奖;伦教三洲学校的原创戏剧《治水记》,将本土故事搬上舞台,用童真诠释家国情怀。邱倩文老师推动的“非遗集群”模式,将粤剧与广绣、象棋、洪拳等融合教学,为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提供了更坚实的土壤。
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顺德通过“政—校”合作,与广东粤剧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等专业机构联合开设师资学历提升班;“粤韵新声”等计划撬动社会资金超150万元,扶持青少年剧目展演。目前,全区已建立6大粤剧传承基地,10个镇街实现戏曲协会全覆盖。持续举办十八届的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更是为大湾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才华的高水平平台,均安选送的《韩信拜将》等节目屡获大奖,让孩子们由衷感叹“原来粤剧的武打比武侠片还精彩”!
多元生态与城市IP:从“民俗品牌”到“文化引擎”
顺德打造“演艺之都”的格局,远不止于粤剧曲艺。它正在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民俗与时尚交融共生的多元演艺生态。
品牌活动的辐射力与日俱增。粤港澳大湾区曲艺艺术周邀请刘兰芳等曲艺名家齐聚顺德,京韵大鼓与粤曲同台竞艺,线上线下吸引数百万人次观看。活动创新采用“曲艺+美食”“曲艺+文旅”模式,联动本地众多品牌商家,有效带动消费增长,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大型城市文化品牌整合资源。“岭南潮·品顺德”城市文化艺术季整合33项重点活动,涵盖粤剧、舞蹈、音乐、文学等多门类。“星声悦耳”民谣大赛收到46首原创作品,用音乐讲述顺德故事;“炫舞计划”广场舞展演吸引数百人同台,数十万人观看。这些活动展现了顺德文化的多元包容,更体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深刻转变。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坚实基础。持续近20年的“农商银行之夜”金秋粤剧巡演,已成为顺德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彰显了企业支持文化建设的顺德特色。顺德慈善会·文风和远文化传承发展基金等社会力量的介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良性发展机制,为演艺事业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