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10-29 16:57 访问量:130 信息来源: 大众健康 2025年7期
误区一 心理问题可以不看医生
分析与建议:有人认为,个人出现心理问题时,“想开点”“多运动”就能自愈,不用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但是,轻度心理问题可通过自我调节缓解,中重度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干预,长期拖延,可能会使症状加重。
误区二 青春期抑郁就是矫情
分析与建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情绪问题是青春期叛逆引起的,不用大惊小怪。他们将抑郁症状简单归咎于孩子矫情、懒惰、不努力和性格叛逆。然而,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不容忽视。如果孩子出现易怒、成绩骤降、社交退缩、缺少兴趣与目标等表现,家长要及时关注。
误区三 心理健康就是心情好
分析与建议:心理健康就是没有负面情绪吗?心理健康的人就会一直拥有好心情吗?实际上,心理健康并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能接纳并调节情绪。如果为了保持所谓的心理健康,我们长期压抑情绪、强迫自己始终呈现积极心态,反而对身心健康有害。
误区四 心理问题能一次治愈
分析与建议: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或精神类药物应像退热药一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有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或服用精神类药物后未快速见效,便认为其无效,甚至放弃治疗。其实,心理问题不可能被一次解决,心理咨询如同康复训练一样,需长期坚持才有效果。
误区五 药物治疗会产生依赖
分析与建议:有些精神疾病患者抗拒使用精神类药物,他们认为,精神类药物会让人产生依赖,甚至导致上瘾、损害大脑。实际上,新型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成瘾性较低,医生会严格评估用药方案。精神疾病患者擅自停药,容易让病情复发。
误区六 精神问题是过度思考所致
分析与建议:大量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比如,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常伴随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或激素异常,需要进行医学干预。创伤事件、长期压力等客观因素也可能直接触发心理问题。
误区七 有精神病才做心理咨询
分析与建议:这是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不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原因。他们虽深受情绪困扰或压力折磨,却因恐惧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而拒绝求助,这往往会延误最佳干预时机。要知道,走进心理咨询室不等于“精神不正常”,而是个人积极追求健康心态,对自身健康负责任的表现。
误区八 心理问题无法痊愈
分析与建议:有人认为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一旦出现,就意味着患者终身生活在痛苦中,无法摆脱,不能康复。目前,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社会支持,绝大多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都能获得显著改善,甚至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