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健康饮食 >别让洞洞鞋闷出“烂脚丫”

别让洞洞鞋闷出“烂脚丫”

加入时间:2025-10-29 16:08    访问量:141    信息来源: 大众健康 2025年8期

  夏季闷热的天气,让穿鞋成为一件令人发愁的事情。洞洞鞋凭借舒适、轻便、颜值高等特点,成为很多人的出行首选。特别是在雨天,洞洞鞋已经成为通勤必备的雨鞋。然而,不少爱穿洞洞鞋的人却遭遇足癣困扰,这是怎么回事呢?

真菌感染导致足癣

  足癣,俗称为脚气,是真菌感染导致的,发生于足趾间、足跟、足侧缘的皮肤病。该病属于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足癣临床表现多样,起初多表现为足趾间或足心出现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伴或不伴有瘙痒症状。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可逐渐出现脱皮、红肿、破溃、渗液。患者过度搔抓和不正确的治疗,可能引发丹毒等严重情况。

  皮肤癣菌包括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这些致病真菌喜好潮湿、温暖的环境,最适宜生长的环境温度为2526摄氏度,且生存力极强,在pH3.010.0的环境中皆可生长。夏季,如果人们穿不透气的鞋子,闷热、潮湿的环境就会为致病真菌的滋生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引发足癣。

鞋内湿度急剧上升

  与网面鞋、布鞋相比,洞洞鞋的制作材料多为不透气的合成橡胶或塑料,这类材料的吸湿性比较差。当人们穿着洞洞鞋时,足部汗腺分泌的汗液无法被吸收,只能在鞋内聚集。另外,洞洞鞋看似有孔洞透气,但孔洞仅存在于鞋子上表面,足底这个多汗区域,难以通过孔洞有效透气。

  这些因素使得汗液难以挥发,鞋内湿度急剧上升,温度也因接触皮肤而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如此一来,洞洞鞋局部的湿热环境就成为真菌滋生的理想温床。如果雨天或涉水后,鞋内积水未及时排干,还会进一步加剧潮湿。

  此外,洞洞鞋上的孔洞容易积累灰尘、污垢,且难以清洁。汗液与灰尘、皮屑混合,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生概率。鞋内污垢还会为真菌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有利于真菌繁殖。

科学防护不长菌

  是不是穿洞洞鞋就一定会得足癣呢?当然不是。做好科学防护,可有效避免足部长菌

  日常清洁不马虎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可有效避免真菌感染。每天用温水浴足,将足趾缝、足底等部位清洗干净,洗完后用干净的毛巾彻底擦干。定期修剪趾甲,保持趾甲短而平整。对于洞洞鞋,大家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深度清洁,去除污垢和皮屑,并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

  巧妙搭配来助力

  洞洞鞋的材质吸湿性较差,因此穿洞洞鞋时,建议搭配吸汗、透气的纯棉袜子。袜子能有效吸收足部汗液,避免足部皮肤直接接触鞋内潮湿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足趾比较胖、趾缝比较窄的人群,可以穿五趾袜将足趾分开。

  生活习惯巧调整

  尽量避免长时间连续穿着同一双洞洞鞋,并避免在高温、高湿且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长时间穿着。如果平时足部容易出汗,不妨多备几双鞋,轮流更换。如果前往公共浴室、游泳池等真菌容易滋生的场所,最好提前换上专门的防水、透气拖鞋。在饮食上,大家也要稍加注意,尽量减少摄入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会刺激汗腺分泌,导致足汗增多。

  特殊人群要谨慎

  运动量大的青年男女,足部出汗多,容易患足癣。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肥胖者因足趾间潮湿、汗液浸渍而易患足癣;糖尿病患者因缺乏胰岛素而存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所以易患足癣;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的人群,皮肤菌群失调,也容易出现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穿洞洞鞋只是其中一个潜在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做好防护措施,我们依旧可以享受洞洞鞋带来的便利。但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不宜长期穿洞洞鞋。

上一条:“久坐族”的养胃攻略

下一条:久坐的你,这样动起来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