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信息> 其他资讯 >顺朗水产:人文经济赋能 打造杏坛乡村振兴新标杆

顺朗水产:人文经济赋能 打造杏坛乡村振兴新标杆

加入时间:2025-10-15 10:50    访问量:63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清晨六点,杏坛镇万亩农田路一带的鱼塘笼罩在薄雾中。“新渔人”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凭经验“看水色”,只需轻点手机,塘水溶氧量、pH值等数据实时呈现,意味着这条鱼的“身份证”信息又更新了。

       这里的“身份证”,指的是项目正在推广的“一鱼一码”溯源系统,也是这条鱼从广东顺朗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朗水产)走向千家万户餐桌的起点。

       企业的自主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超前引领。10月11日,“人文润杏坛 产业兴水乡”人文经济融合发展大会召开,大会对于推动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以及探索文化赋能乡村发展路径,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增收等均有着浓墨重彩的诠释。

       顺朗水产一方面通过数智化突破传统农业转型瓶颈,一方面通过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的打造,深度融合水乡文化,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成为杏坛企业深刻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典型。

  从“经验养”到“数据养”

  “科技赋能”带来“价值蜕变”

  当天的大会提到,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推动数智化焕新。这样的转型方向,正与顺德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同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顺德早已把数智化转型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顺朗水产的鱼养殖升级,便是这一趋势下的鲜活实践。

  据悉,顺朗水产这条鱼的“数智”之旅,始于园区内的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及养殖区。在这里,该公司通过“苗种优选优育”技术,从源头上保障了苗种的活力与抗病性。“以前养草鱼最怕病害,现在苗种健康度高,加上智能监测,养殖风险大大降低。”基地负责人表示。

  成长阶段,鱼生活在经过岸基一体化尾水处理系统的尾水中。项目引入的尾水在线监测系统,如同给鱼塘安装了“智能净化器”,确保养殖水体始终达标。而最让人感到安心的,是设在水产品流通枢纽交易中心内的快速检测实验室。“抽样送检,30分钟就能拿到药残和病原筛查结果,鱼品质有保障,收购价也更稳定。”这间不足百平方米的实验室,守护的是养殖户的辛勤付出,也是“顺德鱼”口碑的坚实防线。

  类似的精细化管理和高科技赋能同样表现在鱼的加工阶段。该公司的鲈鱼被捕捞后,将被送往合作企业的标准化预制菜加工车间,经过精准切割、传统调味、速冻锁鲜等工序,化身为一份“顺德风味酸菜鱼”预制菜。

  一条原本寻常的鲈鱼,借助预制菜工艺与品牌赋能,价值显著提升,通过冷链物流系统快速配送至各大商超与餐饮门店,完成了从生鲜食材到便捷佳肴的华丽转身,更完成了从过去的“论斤卖”到“论品卖”的价值蜕变。

  打造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

  实现人文与产业的交织与共融

  杏坛是明代黄仕俊、清代梁耀枢两位状元的家乡,更孕育了龙舟说唱、光华人龙舞、八音锣鼓三项国家级非遗瑰宝,同时还有21座古桥、239座古祠堂、145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都是杏坛千年水乡文化的印记。

  “这些也是我们农业与文化经济发展的最宝贵、不可复制的资本。”顺朗水产总经理丁丽茹说,深植于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他们正尝试以水乡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渔业为基础,推动产业、文化、生态深度融合,打造杏坛乡村振兴新标杆。

  顺德区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将成为这份期盼的落地载体。该项目位于百安北路以东,总面积约7010亩,总投资规模约1.3亿元,致力打造一个以人文精神为引领、以经济发展为动能、以生态和谐为底色的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综合平台。

  定位于服务RCEP的国际合作示范园、全国渔业融合创新的示范基地、彰显杏坛人文精神的省级高标准产业园,该项目已经有了清晰的蓝图:以“一带两区三中心”的空间布局,实现人文与产业的交织。

  其中,“一带”指的是沿着C231田园生态景观带,也就是万亩农田路,展示杏坛水乡风貌;“两区”指的是生态养殖区和产业融合区,通过产业的物理聚集连接附近村居资源;“三中心”指的是科研创新中心、水产品交易中心和文旅服务中心,将为整个园区提供核心支撑。

  “我们的规划并不是简单的产业推进,而是实现与周边古朗、龙潭等古村落的紧密联结,让现代产业园与水乡古韵风景相映成趣,真正做到了人文空间以及产业空间的交织与融合。”丁丽茹分析,这种人文与经济的双轮驱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产业端,聚焦生态养殖以及预制菜冷链物流,直面大湾区7000多万人的高端消费市场;人文端,融入本土文化基因,开发龙舟说唱、人龙舞等“非遗”体验,再通过古村景观活化,让游客吃到顺德鱼的同时,读懂杏坛韵。

  这种发展模式也将带来实质的效益,丁丽茹算了三笔账:经济上,到2028年整个产业园的总产值预计能够达到23亿元,直接带动园区周边5000多个就业岗位,让农民人均收入提升15%;生态上,项目相当于兴建了一座日处理量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守护杏坛的绿水青山;人文上,激活了乡村文化,让古老的村庄重现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以及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让杏坛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转化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丁丽茹说。

上一条:乐从镇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镇

下一条:北滘三洪奇“奇益再生”项目结硕果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