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信息> 政务信息 >一座工业强区的“人文经济学”实践

一座工业强区的“人文经济学”实践

加入时间:2025-10-11 08:55    访问量:90    信息来源: 佛山日报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顺德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再次“出圈”——主动敞开机关大院,迎接八方来客。1760个免费车位、20元一份的暖心餐食、近18.5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将庄严的行政场所转变为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客厅。
  这一看似简单的举措,折射出一座制造业大区向岭南文化精致小城的深刻变轨。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比拼景点数量时,顺德选择了一条更具远见的路径——以文化厚度重塑城市温度,以产业深度支撑体验广度,以服务诚意赢得游客心意。
  这一现象,成为观察顺德假期文旅热潮的重要窗口。在各地仍在探讨如何拉动消费之际,顺德以一场全域、多维、深入的“人文经济学”实践作出回应:8天假期,214万人次游客,16.61亿元旅游收入。这组数据的背后,并非传统景点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以文化为内核、体验为桥梁、产业为基础、服务为灵魂的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这不仅是一个假期的经济成绩,更是一座制造业大区如何以人文为杠杆,巧妙撬动消费潜力与城市软实力的升级路径。
  多元场景创新 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10月1日上午,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气氛热烈,人流如织。超过400辆精品痛车、百种名猫名狗、六场非遗表演的狂欢盛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掀起了“双节”文旅消费的新热潮。
  “我们不只是来旅游的,更像是参与了一场城市的节日。”另一边,来自广州的游客陈静在欢乐海岸PLUS的美食文化嘉年华现场感慨。夜幕降临,这里霓虹闪烁,食客云集,“世界美食之都”的魅力在烟火气中升腾。
  这个假期,顺德文旅市场表现亮眼:8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214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36.51万人次,同比增长6.91%,旅游总收入达16.61亿元。数据的背后,是顺德通过多元场景创新激活消费潜力的生动实践。
  日与夜的延续,拓展了消费的时空维度。
  白天,顺峰山公园的咖啡文化周、龙江甘竹滩的桨板球赛、逢简水乡的非遗巡游,让游客尽享文化、体育与自然的融合之美。
  夜晚,欢乐海岸PLUS与潭洲会展成为新的引力场——前者以美食嘉年华留住游客的胃与心,后者举办的“十一狂欢节”汇聚痛车文化、动漫游戏、宠物互动,以9万平方米的展览规模、10.5万人次的客流量,成为佛山“双节”期间的“超级IP”。
  动与静的结合,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
  在北滘,一场别开生面的庭院节让游客在方寸天地间“推窗见绿”,品味城乡共生的宁静与雅致。而在龙江的甘竹滩水域,鼓声与浪花交织,水上卡丁船、宠物嬉水节、河鲜美食节等活动,将专业的桨板球公开赛升级为全民共享的文旅嘉年华。
  这种“流量变留量”的现象,正是顺德文旅从单一景点观光向复合型体验目的地转型的结果。多元业态的叠加效应,带动过夜游客比例持续提升——非遗巡游让游客沉浸于岭南文化脉络中,创意活动制造社交传播爆点,体育赛事与夜间经济精准吸引年轻群体。
  当游客愿意为一段记忆、一种体验而驻足,“流量”便真正沉淀为可持续的资产。
  敞开机关大院 传递顺德服务诚意
  这个假期,顺德做了一件让游客倍感惊喜的事:主动打开顺德区机关大院,提供免费停车与平价餐食。这一举措,精准化解了节假日停车难、就餐难的现实困境。
  来自肇庆的游客万永高携家人驱车前来打卡,感慨“政府大院开放很亲民”;80岁马姨与老伴专程“旧地重游”,赞叹“环境靓、人气旺、现代都市气息浓厚”;容桂街道居民吴淑娟身着民族服饰在政府大楼前拍照留念,直言“第一次走进政府大院,国庆开放氛围令人开心”。
  “今年国庆最火的景点之一出现了!”游客李小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假期期间,顺德区机关大院开放1760个车位、20元一份的暖心餐食,开放体验活动共接待市民游客近18.5万人次,还一度登上《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成为国庆中秋期间佛山最具人气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从传播角度看,这更是一次成功的议程设置。政府没有停留在口头欢迎,而是用敞开大门的实际行动,将开放、亲民、务实的城市形象具象化。当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这份惊喜时,实际上都在为顺德代言,让这座城市的温度通过真实体验自然流淌。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播,远比刻意的宣传更打动人心。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指出,顺德此举是政府角色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的生动实践,将行政空间转化为公共服务空间,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创新范式,对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具有示范意义。
  顺德的诚意不止于此。假期之前,顺德重磅推出旅游美食一卡通,系统整合全区优质文旅资源。持卡游客不仅能在长鹿旅游休博园、和美术馆、三龙湾游船等13个景区享受无限次游玩,还能在餐饮、住宿等环节获得实在优惠。这张卡既是游客的省钱攻略,更是城市消费升级的助推器,巧妙引导游客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
  从打开院落到一卡畅游,顺德政府的服务展现出清晰的开放思维。这既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务实之举,也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政府主动担当服务者角色,通过与市场协同共创,为游客构建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这种由内而外的服务意识与城市自信,成为顺德文旅最具吸引力的软实力。
  筑牢产业根基 践行人文经济理念
  文旅消费的繁荣若缺乏产业根基与文化内核,终是昙花一现。顺德的实践之所以厚重,在于真正实现了“人文”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文城互济、文经相融、因文善治、因文立名”的发展路径。
  假期首日,顺峰山公园“亚洲第一牌坊”下,300名咖啡师组成“顺德”字样方阵,同步冲煮咖啡,浓郁香气弥漫空中。这一刻,“最多人同时冲煮咖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此诞生。
  一颗咖啡豆背后,是产业链与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国庆中秋期间创下纪录的咖啡文化周,其背后是“全国最大咖啡机产业带”的支撑——全球每售出两台咖啡机,就有一台产自顺德。除了强大的制造能力,顺德的咖啡消费氛围同样浓厚,在大良街道每万人拥有2.56家咖啡馆,密度媲美一线城市。
  “我们不仅要造好咖啡机,更要传递一种生活方式。”本次活动策展人介绍,特展着力呈现从研磨、萃取到冲泡的生态链,让市民沉浸式体验“从豆到杯”的全过程。在此,“顺德智造”的产业优势通过文旅场景,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城市品牌。
  与此同时,大良鱼灯会以“游鱻则灵”为主题,串联鱼灯、八音锣鼓柜、麒麟等非遗团队,在清晖路、华盖路等老城街区巡游。由非遗传承人团队精心制作的两条6米长鱼灯——传统锦鲤大鱼灯和2025主题限定金龙鱼鱼灯,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焦点。
  一盏传统鱼灯所映照的非遗活化与社区焕新,揭示了人文资源的经济转化路径。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大良鱼灯会,今年成功入选顺德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希望每年都能带给大家有新意的作品。”大良鱼灯扎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智江表示,传承技艺的关键在于吸引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
  如今,鱼灯会所在的大良旧城历史文化保护片区,通过专项资金和修缮补贴,正以“绣花功夫”推进微改造,推动镬耳山墙下的传统空间与现代消费体验有机融合。
  在龙江镇甘竹滩水面,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桨板球公开赛(佛山站)暨环两江先行区(龙江)水上活动嘉年华精彩持续7天,20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在此水上竞技,卡丁船、桨板与皮划艇体验营、宠物嬉水节、水岸创意市集、河鲜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将专业赛事升级为文旅嘉年华。
  这场水上盛宴也显著拉动了本地消费。赛事期间,甘竹溪沿岸的创意市集、车尾箱集市人气旺盛,周边餐饮翻台率明显上升。
  一片水域的生态价值重塑,是“因文善治”的深刻体现。龙江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的红砖厂房,曾是广东工业时代的记忆。如今,这片74公顷的稀缺水域被誉为大湾区水上运动的“黄金水域”。工业遗产的斑驳与现代桨板的绚丽,在此形成强烈视觉对比,也实现了功能的华丽转身。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顺德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发展,不应仅仅追求景点的数量和游客的流量,更要注重提升城市的内涵和品质,以真诚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赢得游客的心。

上一条:顺德“组合拳”稳外贸强信心

下一条:深化金融司法协同,共筑稳健金融生态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