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9-27 20:30 访问量:34 信息来源: 家庭医学 2025年12期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已超越温饱,更注重营养与健康。食物,这个咱们每天朝夕相伴的“老朋友”,你真的了解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生活中那些看似熟悉却又充满未知的“老朋友”吧。
“百无一用”的骨汤
中国传统观念中常有“以形补形”之说,人们在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等问题时,常以骨汤滋补,但它真有如此奇效吗?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骨头里含有丰富的钙元素,但是它主要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的钙不溶于水,即使长时间熬煮也很难溶解。实验数据表明,一碗约250毫升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为3.01毫克,而同样体积牛奶中钙含量为250毫克,所以一盒牛奶中所含的钙相当于80碗骨头汤的含钙量。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看见很多商家宣传自家的“奶白骨头汤”,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熬制七七四十九小时的“高汤”吗?其实也不是,所谓的白色物质就是脂肪颗粒混着蛋白质,喝多了不但补不了钙,反而会引起脂肪堆积;有高尿酸等问题的患者食用后,还会严重影响尿酸水平,甚至诱发痛风。因此,骨头汤就是一种普通食物,没有人们固有观念里那些补钙、养骨伤等作用。科学建议,如果想要通过饮食来获取钙质,不妨试试奶制品、豆类和坚果。
“原形毕露”的红糖
红糖,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之效,被认为是补血的好物,妇女的养生佳品。但是真相可能会让我们大跌眼镜,今天就来一探究竟。
补血主要靠补铁。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红糖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96.6克/100克,而铁含量仅为2.2毫克/100克。这意味着喝红糖水并不能有效补铁,且对成年女性而言,每日推荐的铁摄入量为10~15毫克。是否可以通过多喝几杯红糖水来补充所需的铁元素呢?不是的,大家不要忽视了红糖中的高糖分摄入可能带来肥胖、龋齿等健康问题。因此,看似可以通过多喝几杯红糖水来尝试补充日常所需的铁元素,也就显得有些下下之策了。除此之外,红糖中含有的铁元素是三价铁,即非血红素铁,人体对这种铁的吸收利用率较低。从现代科学来看,红糖的实际补血效果有限。对需要补血的人群,建议选择红肉、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含铁元素更丰富的食物。
“笑里藏刀”的果汁
果汁作为一种流行的饮品,其种类、营养价值和健康影响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很多人看来,水果营养又健康,水果榨汁更是浓缩的精华,可以大量饮用。但你可能不知道,水果变果汁,热量大飙升,营养也流失。
首先,水果在榨汁的过程中,大部分膳食纤维和果胶会被去除留置在废渣中,无法进入果汁中;而膳食纤维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肠道蠕动,缺失后会对消化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水果榨汁时其细胞结构也会被破坏,使得维生素C与抗坏血酸氧化酶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维生素C大量流失。研究表明,榨汁后维生素C的损失率高达80%。类黄酮和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也会随着细胞结构的破坏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减少了含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水果榨汁,水果中的糖分会快速浓缩,饮用时大量游离糖会快速被吸收入血,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如未能及时漱口还增加龋齿的风险。并且果汁口味鲜美,一不留神儿就会饮用过量,时间一长,增加疾病发生风险。
从营养、健康和长期影响等角度来看,建议大家选择含糖量低、升血糖速度慢的水果榨汁;制作果汁别去渣,控制其饮用量,喝完果汁后尽快漱口。鲜榨果汁虽然口感鲜美、方便快捷,但并不是一种理想饮品。我们应尽量减少果汁摄入量,将吃水果作为获取水果营养的主要途径。
“有苦难言”的鸡蛋
鸡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营养丰富且食用多样。但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中,鸡蛋是高胆固醇食物,吃过多的鸡蛋或蛋黄会导致人体的血清胆固醇增高,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谈“蛋”色变。
其实对人体而言,每日从食物中获取的胆固醇只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25%,且食物中的胆固醇只有30%能被水解吸收,即一个鸡蛋所含胆固醇为200~300毫克,而能被人体吸收只有60~90毫克。除此之外,鸡蛋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能阻止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如果鸡蛋中的胆固醇没有太大影响,那么饱和脂肪酸呢?我们以一个重量为58克的鸡蛋为例,其中的脂肪含量大约是4.6克,只有大约1/4是饱和脂肪酸。过量的饱和脂肪酸摄入确实会影响血液中的不良胆固醇水平,但鸡蛋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并不高。此外,鸡蛋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营养全面且均衡,在日常膳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如此,对一些特殊人群,鸡蛋的具体摄入量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以上关于饮食知识的探索之旅,共同揭开了“老朋友”们的神秘面纱。希望这些小小的科普点滴能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您的日常生活。广泛传播科学知识,让科学理念深入人心。“口腹之节,致病之因”,愿科学饮食为你我健康保驾护航,尽享食物带来的蓬勃活力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