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信息> 科教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以中医药特色优势守护百姓健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以中医药特色优势守护百姓健康

加入时间:2025-09-10 11:36    访问量:214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七年前,李先生的妻子被确诊为乳腺癌并发生脑转移,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们找到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肿瘤科乔冠英主任,接受了系统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七年时间里,从放化疗不良反应的中医干预再到康复期的体质调理,健康守护从未间断,李先生的妻子至今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活质量。
  正是基于这份深厚的信任,当2023年,李先生自己也被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伴有淋巴转移时,他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到该医院接受治疗。目前,在医患共同努力下,李先生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大幅提高。
  这样的诊疗故事,在这家医院不断发生。其背后,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深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充分挖掘传统中医精髓,同时积极拥抱现代医学技术,推动中西医深度融合的实践。该院通过构建起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养生”全链条的中医服务体系,让岐黄仁术惠泽百姓,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顺德样板”。
  以“民心”为导向
  服务改革传递中医温度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始终从患者实际需求出发,推动中医特色与便民服务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有温度、有速度、有精度”的医疗体验。
  自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夜间门诊开通后,上班族再也不用为看病请假发愁。“晚上也能挂上三甲医院的专家号,真的太方便了!”上班族李女士感叹道。今年以来,针对上班、上学群体就医时段受限的现实痛点,医院全面推出“夜间门诊+假日门诊”服务,影像、检验等辅助科室同步开放,实现“就诊—检查—取药”全程无缝衔接。周末还特别增设名老中医及特诊专家门诊,让市民在休息日也能便捷享受“国字号”“省名医”等名家诊疗服务。此外,医院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康需求,开设体重管理、疼痛、视光等特色门诊,以“中医特色+精准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题。
  与此同时,服务流程持续优化。家住杏坛镇的黄先生对中药配送服务赞不绝口:“现在看完病不用等药,直接配送上门,省时又省心。”为解决患者取药等候时间长的问题,该医院继推出中药免费邮寄服务后,又在新城院区重建煎药室,全面升级“代煎+配送”一条龙服务。医生开方后一键下达,市内免费配送上门,医院年均代煎中药配送超30万剂,极大提升了就医体验。
  人文关怀也渗透在日常诊疗的细节中。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MDT)“每周会诊”已成常态,其中,乳腺中心针对乳腺癌患者开展的“四个100%”——100%病例讨论、100%MDT会诊、100%主任医师团队制定方案、100%融入中医治疗,深得患者及家属好评。这份对专业与温情的坚守,也获得国家级认可:医院“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血液肿瘤诊疗中心构建与实践”案例,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案例”,成为中医药服务创新的优秀范本。
  以“特色”铸品牌
  筑牢中医服务核心竞争力
  作为区域中医龙头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始终锚定群众健康需求,从诊疗体系构建、技术创新融合、服务链条延伸三大维度精准发力,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疗全过程,切实筑牢中医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为推动中医优势病种诊疗体系落地见效,医院明确要求每个专科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制定并实施至少3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并定期对疗效进行复盘分析与评估优化,医院则将这些执行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核心指标进行定期考核,以刚性制度推动专科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力促中医诊疗从“经验化”不断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如今,“辨证施治+中西协同”的诊疗模式已在全院各专科落地生根。肿瘤中心采用“升白汤口服液”“鲜斛清咽膏”等院内制剂,配合穴位贴敷、艾灸、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疗法,既能有效缓解放化疗不良反应,又能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症状,助力众多癌症患者实现长期高质量生存。在骨病诊疗领域,“骨伤科黄水”“金黄散”等经典中药方剂与正骨手法、现代手术深度融合,大幅缩短患者康复周期,该模式已延伸至骨伤科所有亚专科,成为全院骨伤诊疗的“通用特色方案”。康复科则运用针灸、推拿、浮针、小针刀等传统技术,不仅治愈了大量面瘫、腰腿痛患者,更广泛应用于内、外科术后康复患者。目前,医院各专科结合自身优势,与中医药转化平台(制剂中心)合作研发专科特色制剂与技术,形成“一专科一特色、多专科共发展”的中医诊疗新格局。
  在推动中医药服务从“诊疗”向“预防—康复—养生”延伸的过程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治未病科构建起“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干预指导—随访管理”全链条服务模式。例如针对气虚体质推出“督脉灸”调理,为痰湿体质设计“脐腹灸+穴位贴敷+中药泡脚”组合方案,为阴虚体质定制个性化“滋阴膏方”,还将自主研发的“降尿酸茶包”融入日常饮食,使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慢性病患者,真正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肿瘤中心则通过开设“药膳同源”工作坊,成立病人康复俱乐部,定期传授八段锦、五音疗法等传统养生功法,将中医药康复理念深度融入患者日常生活……如今,中医药已成为该院提升诊疗质量、改善患者体验的核心支撑——从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到骨伤患者的快速康复;从慢性病患者的体质调理,到亚健康人群的养生指导,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全周期健康服务中不断彰显,也让医院的中医服务核心竞争力愈发坚实。
  以“人才”为引擎
  传承创新激发持续动力
  “中医药传承,关键在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依托政校合作,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机制,推动中医药人才扎根成长、薪火相传。
  自201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与顺德区委、区政府共建医院以来,医教研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医院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累计培养博士12人、硕士208人;2020年以来引进博士、硕士170人,形成“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后备人才”三级梯队结构。通过“带头人计划”“骨干计划”“青苗计划”分层培育人才,现有广东省名(老)中医3人、佛山名医2人、区“金凤凰”杰出人才1人,12人入选佛山市中医药高端人才培养项目,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起,医院全面推行“师带徒”模式,培养出陈棉智、张双喜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指导老师,其工作室辐射顺黔两地。医院还柔性引进国医大师沈宝藩、全国名中医王阶、刘启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黄枫及省名中医林丽珠教授等,建立“大师(名医)工作室”,通过远程会诊、病例讨论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成长双提升。2024年年底,医院在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复审中获得优异成绩,实现教学相长。
  从引大师、强学科到育骨干,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以平台聚才、机制育才,让高端人才“愿来、能留、善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持续注入“顺德智慧”。
  以“担当”显作为
  中医药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在今年夏季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贡献“岐黄智慧”,展现出防疫“C位”的使命担当。
  针对基孔肯雅热“高热、关节痛、皮疹”三大核心症状,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院长蓝海带领专家组制定并持续优化中医药治疗方案至2.0版,形成“中药内服+外敷+针灸+传统疗法”全流程诊疗包:针对高热予清热解表方,关节痛用“四子散包”熨烫通络,皮疹则以自研的“抗炎止痒洗剂”湿敷配合针灸治疗。同时,全院悬挂中药防蚊香囊、燃艾条,免费提供“彭氏消暑饮”,开设“基孔康复门诊”,并在互联网医院开设自助购药专区等,全方位助力疫情防控。
  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关节痛缓解时间缩短1.5天,发热消退加快0.6天,皮疹消退提前1.1天。患者朱先生发病后浑身皮疹、瘙痒难忍,经“抗炎止痒洗剂”湿敷加口服中药治疗3天后,皮疹明显消退。“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中医外敷太管用了!”住院患者纷纷点赞。
  值得关注的是,蓝海牵头制定的《佛山顺德基孔肯雅热中医诊疗共识》,获省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立项;开展的《基孔肯雅热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基孔肯雅热应急专项项目立项。这两项成果不仅为基孔肯雅热疫病防治构建了“中医诊疗标准”和科研支撑,更充分彰显了医院在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领域的实力——两者相辅相成、双向赋能,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中医药规范化应用,探索出可借鉴、可推广的“顺德模式”。
  从“夜间门诊”的便民温度到“全生命周期”的中医特色服务;从“师带徒”的薪火相传到疫情防控中的主动担当,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始终以“守护百姓健康”为初心,以“传承创新中医药”为使命,在深化医改中持续探索,让中医优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大湾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顺德力量”,向群众送上家门口就有的更优质、高效、温暖的中医服务。

上一条:引领科学养宠新潮流

下一条:乐从居家适老化改造即将启动,最高补贴3000元!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