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乡记忆到“亿元村”的振兴之路
加入时间:2025-09-08 14:50 访问量:13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刚过去的暑假,北滘镇碧江社区迎来了一波游客热潮。2025民艺节现场,艺术、茶咖等摊位沿河而设,引人驻足。一位银发老人正手把手教孩童编织传统竹器,旁边摊位上,年轻主理人用现代设计重塑岭南民艺。这一幕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是碧江重焕生机的生动写照。
在碧江社区,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常态。作为顺德唯一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村,碧江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水乡记忆。这里曾因26名进士、145名举人而文风鼎盛,因“三墟六市”而商贸繁华。
然而,在城市快速扩张的浪潮中,村心涌被覆盖为暗涵,水脉污染、文脉式微、商脉消散,古村一度陷入沉寂。转机发生在这些年,碧江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入挖掘与开发村内资源,以人文经济赋能社区完成全方位蜕变。
今年初,碧江成功挺进“亿元村”行列,跨过这一门槛,碧江将继续演奏好千年古韵与现代经济的交响篇章,在新的发展时期开启新的征程。
三脉融合,以水为轴重构古村发展新空间
碧江的蜕变,始于水。
历史上,碧江因水成墟、因水成市,水系曾是这片土地的血脉与灵魂。然而,随着村心涌被覆盖为暗涵,水脉断流、生态退化,连带文化记忆与商业活力也逐渐消散。
“水脉不通,文脉就断了,商脉也就散了。”碧江社区党委书记方志濠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2023年,碧江社区率先启动“暗涵复明”工程,对719米河涌进行揭盖清淤,清淤量达700立方米,新建管网17.47公里,实现“污水全收集、清水入河”。
这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碧江人对照历史文献,精心复原清代“五埠七桥亭门湾”的格局,让“开门见河、推窗见景”的水乡肌理重现在世人面前。
碧江村心涌不仅是维系村落生态的“生命之脉”,也是碧江商业繁荣的“黄金水道”,更是碧江水乡文化的“摇篮”和核心载体。水脉的畅通,释放出50万平方米的滨水空间,为文脉与商脉的复苏奠定了生态基础。
随着水环境改善,金楼文化艺术街区、振响楼红色教育基地、碧江旧阵时展览馆、蓬莱书院、天宠书院、“读懂民艺+”非遗体验馆等一批文化项目串珠成链。如今,碧江年均举办非遗活动超200场,参与人数突破10万人次。
碧江不再是静止的“遗产点”,而是成为活着的、呼吸着的文化现场。
文商旅协同,从文化传承到消费场景的延伸构建
美丽乡村创意大赛、民艺创意设计大赛、村心圩……今年“五一”期间,碧江将非遗传承、手工艺创新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出的系列文化活动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据统计,单日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总收入达10.4万元,同比增长45%。
文化是碧江的灵魂,也是其产业振兴的核心。
在文化传承上,碧江系统梳理了190间古建筑和30多座祠堂,创新采用“政府修外观、社会修功能、市场修业态”的模式。依托碧江的历史沉淀,80余家餐饮企业入驻,成功打造“广东粤菜师傅名村”,为顺德美食文化持续赋能。
德云居的成功案例堪称典范。这个由古民居小院改建而成的饭店保留着最原始的乡村环境,青砖绿瓦,小桥流水,随便一间旧屋饭店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因为经营得成功,如今这个原来仅有200平方米的私房菜馆,已经发展成为占地13000平方米的美食殿堂。乘势而上,碧江发动社会力量及资金,对德云居片区古民居进行保护活化,结合顺德美食打造粤菜师傅名村IP,全年接待大湾区客人50万人次,构建古村内生动力的良性循环。
目前,社区以德云居、碧榕庄、碧禾缘等为代表的美食品牌超过80家,把“世界美食之都”顺德的本土美食作为将游客与碧江历史文化之间联结的有机纽带。
在文商协同方面,碧江坚持文化、旅游、商业三轨并行。一方面,社区建立“第一书记+职业经理人”双轮驱动机制:第一书记牵头破解政策障碍,职业经理人负责资产盘活与资源对接,协助规范经济框架与财务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成立强村公司,完善万象广场产权,引入银行、商超等业态,预计年增收600万元;推进“碧江里”项目,以“N+20”模式盘活1.6万平方米闲置物业,2026年投用后预计年均增收86万元。
“我们不仅是在做旅游,更是在做一种可持续的文化再生产。”方志濠说。
机制创新,多元共建凝聚古村振兴合力
碧江的振兴,不仅靠资源,更靠机制创新。
在规划层面,碧江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体系,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竖梁社等高校和设计团队合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碧江范式”。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助力,社区亦如此。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经理人团队进驻社区,助推古村活化和文旅发展,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他们的到来,为碧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支持。”方志濠表示,乡村经理人团队深入碧江调研,开展村企结对工作,探索出村企共建、强村富民的可复制发展模式。
在运营层面,碧江推行“村集体+社会资本+职业经理人”模式,如德云居、民乐公园、碧禾缘等项目,均由本土能人带头、集体参股、专业团队运营,既保留古村的“烟火气”,又提升项目品质与效益;在社区参与层面,碧江注重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将“民艺圩”摊位优先分配给本村村民,增强其参与感与归属感。
这种“共同营”的模式,不仅激活了资源,更凝聚了人心。
如今,碧江已成功跨过了“亿元村”的门槛。方志濠坦言,完成阶段性目标后的持续冲刺,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将梳理好社区的资源,考虑将它们持续盘活,让其增值。”
以争创“世界旅游乡村”为目标,碧江未来将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念,推动“三脉”多向赋能,既用文化底蕴提升商业价值,也用商业收益反哺文化保育。从水脉复苏到文脉复兴,从商脉重燃到机制创新,完成“三脉融合”的碧江,必将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